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增强现代人对 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美国的珍珠港事 件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等等,每年都举行国家公祭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12 月 13 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抚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以国家名义进行正 式纪念与公祭,能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程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 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以国家公祭日的形式奠祭,也表明抽象的国家已经拟 人化,国家的意志、信念和情感,正与普通人情相融。

——整理自《国家公祭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确立“公祭日”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国家公祭日设立的现实意义。

 

⑴历史背景:用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死难的国民,增强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成为 国际惯例;中国曾受到日本的侵略,而当前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抬头,日本政府拒不承认 南京大屠杀等侵略史实。 ⑵现实意义:敦促日本切实正视和反省军国主义侵略历史;抚慰民心、顺应民意,体现 的是对民意民愿的尊重,是对生命的敬畏;向全世界表达了中国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 决心与责任;也表明国家政治的世俗化、平民化,体现了政治文明的进步。 【解析】(1)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并结合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来分析出答案。 (2)从材料“是缅怀过去,更是抚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以国家公祭日的形式奠祭,也表明抽象的国家已经拟人化,国家的意志、信念和情感,正与普通人情相融”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雍正在称帝以前,对历代王朝沿用的嫡长子继位制的弊端和危害,已有较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如果嫡长子在婴幼时期即被立为太子,即使被立者将来根本无法驾驭统治全局,亦难以改变。从历史上看,被立为太子的人大多数难有上进之心。皇族内部父子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亦难遏止。历代宫廷丑事,特别是乃父康熙的家庭悲剧,当然是前车之鉴。因此,他在雍正元年下诏宣布,从此废除预立嫡长子为太子的办法,改行密建皇储的制度。即在位皇帝将在诸子中选定的继位人名单预先亲自写好,保藏在乾清官正中高悬的“正大光明”扁额之后面。被选的人不分嫡、庶、长、幼,唯以具有统治才能,能胜任皇帝之任。如在位皇帝发现不妥,亦由皇帝本人更改调换。这些密旨要等到皇帝去世后才公布。这是对2000年来历代王朝立嫡长子为太子制度的否定,是对封建规章和传统礼俗观念的一次突破。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雍正帝密建皇储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雍正帝密建皇储制度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这是一个杂草已蔓延到了上帝的葡萄园的时代!这是一个现代欧洲就此诞生的时代!”美国著名学者威廉·曼彻斯特在其著作《黎明破晓的世界》中,以优美的散文风格及严谨的历史叙述,带领我们领略了中世纪从摇摇欲坠到涅槃重生的历史。

结合材料与14—16世纪欧洲的相关史实,围绕“黎明破晓的世界”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出所拟论题,阐述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的发展不再只是本身的事,中国的命运不再完全由内部决定,对外关系的重大事件不仅成为古代和近代两个历史时期的分界线,而且在整个近代时期,又往往成为区别不同历史阶段的标志,如洋务阶段、抗战阶段……这是中国近代化和工业化的一大特征。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国近代史开端》

材料二:计划经济国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实现工业化的背景下才开始工业化进程,走了一条由国家计划推动,重工业优先发展、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过分追求高速度、……片面强调自力更生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则是克服传统工业化道路缺陷和不足,以信息化带动,力求产业结构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外开放和政府导向、市场推动型的工业化道路

——摘编自向琳《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材料三:美国等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增长模式20世纪90年代发生先前未曾预料到的变化,由依靠资本和其他资源的投入转为依靠人力资本(人的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和经济效率的提高,是另一种工业化增长模式

——摘编自吴敬琏《中国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化和工业化的一大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阶段”工业化模式的不足之处。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中美两国在“工业化道路”策略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在产业结构方面的共同之处。

 

查看答案

学者特里芬讲过一个“媳妇煮粥”的故事:从前有个媳妇,贤淑能干。后来婆婆让她主持家务,负责给全家人煮粥。由于每年打的粮食很有限,然而这一家却年年添丁进口,为了让全家人都吃饱,媳妇只好不断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粥越来越稀。最后,婆婆怀疑媳妇把米偷着背回了娘家,一气之下,将她赶出了家门。结合所学判断这个故事指的是

A. 大国霸权主义

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 布雷顿森林体系

D. 经济全球化趋势

 

查看答案

下列表述中,材料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材料

结论

A

1930年,美国修订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

此种做法为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有效模式。

B

列宁指出“商业是我国经济生活的试金石,是无产阶级先头部队同农民结合的唯一可能的环节”。

说明列宁想借新政策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

C

1967年,英国工党领袖竞选时的口号是:“让每个英国人都成为股东。”

该口号反映出资本社会化的趋势。

D

2010年,中国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由原来的2.77%提高到4.42%,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的第三大股东国。

世行投票权大小要看该国是否为世界银行创始国。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