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农具较少改进,有所创新的多是适应个体农户小规模经营的细小农具...

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农具较少改进,有所创新的多是适应个体农户小规模经营的细小农具,元代王祯《农书》早有记载的一些大型高效农具十分罕见。失去两汉或唐宋那种新器迭出的蓬勃发展气象。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 工商业发展的冲击

B. 精耕细作不被重视

C. 自耕农经济占主导

D. 劳动力的密集投入

 

D 【解析】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是劳动力的密集投入导致了明清时期农具较少改进,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劳动力大量的投入而非工商业发展的冲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精耕细作一直被重视,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自耕农经济一直不占主导地位,选项C自身说法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027年,宋仁宗下诏:“自今后客户(佃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果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这表明宋仁宗时期

A. 地主与佃户的关系依然紧张

B. 佃户隶属于地主需要官府保护

C. 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相对较轻

D. 缓和了地主对农民土地的兼并

 

查看答案

“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实现社会和谐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B. 宗法制为内核的政治结构

C. 外儒内法的封建统治思想

D. 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

 

查看答案

先秦某一思想家认为:“即欲人之爱利其亲也,然即吾恶先从事,即得此。若我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爱利吾亲乎……,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该思想家

A. 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春秋时期

B. 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影响较大

C. 希望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社会

D. 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独立后选择以孤立主义为核心的外交政策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尚在殖民地时期,最早移民的清教徒们出于宗教原因就提出要与旧大陆区别开来,他们要建立的是一个全新的民主政权。在这些清教徒看来,美国“是一块未沾染旧世界罪恶的圣土”。独立伊始,英国军队仍驻扎在西部地区,拒不撤军,对新生的共和国虎视眈眈。法国则控制着密西西比河,同样严重威胁着美国的独立。浩瀚的太平洋和大西洋为美国领土安全提供了天然屏障,而南北都是弱邻。“地球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美国这样,其地理位置远离所有那些纷争不休的国度,除了与之通商外可以再无往来”。

——摘编自赵学功《美国历史上的孤立主义:一种深厚文化传统》

(1)依据材料一,概括分析促成美国选择以孤立主义为核心的外交政策的原因。

材料二1923年1月11日,法国借口德国拒绝履行赔偿义务,同比利时一起出兵占领了德国重工业区鲁尔。这次占领行动引起了英国的不满,英、法矛盾迅速激化。从鲁尔事件的整个过程来看,英国更有理由相信:正受到威胁的不是法国,而是德国。在英国看来,一个生产力强大、稳定、安全的德国可以作为一个和平、合作的伙伴吸收到大国联盟中去;而经济混乱、政治动荡、军队无法保证安全的德国会培养出不满和复仇主义情绪,甚至使德国滑向布尔什维克。随着英、法关系的冷却,英国在鲁尔事件结束后的10年里成为欧洲政治独一无二的主导者,其政策核心转为英、德协调。

——摘编自刘阿明《一战后初期英国对欧政策及其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英国在鲁尔危机后,调整对法、对德外交政策的原因。

材料三1945年9月,美、英、苏、法外交部部长在伦敦会晤,法国正式提出自己的对德方案。方案内容包括:第一,不允许重建中央集权的德意志国家,反对德国建立全国性的政党和中央行政机构。第二,莱茵兰即莱茵河左岸地区脱离德国。科隆以南是入侵法国的通道,应该由法国永久占领……法国还要求大量赔款和拆迁德国工厂。这些主张形成法国战后对德政策的“法国方案”。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否决了把鲁尔和莱茵兰从德国分离的提议……美英代表比苏联的态度稍微缓和一些,但是,对于肢解德国的方案却坚决反对。

——摘编自姜南《法德英关系与欧洲一体化(1945—1993)》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法国提出“法国方案”的根本意图。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50年代初法德关系发生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其变化的时代背景。

(4)综上,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可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或调整?

 

查看答案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世界社会经济发展史表明,一个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实现工业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萌生了“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的动机,然而直到90年代,以1890年建成开工的上海机器织布局、1892年投产的湖北织布官局为标志的中国近代机器棉纺织业才在千呼万唤般的难产中真正诞生。1890〜1910年间民族机器棉纺织业共设立工厂27家……民族机器纺织业的产生是“突发式”的,这一点从上述企业的主持人或创办人身份可以看出,它们都是缺乏手工棉纺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创办的,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

——摘编自彭南生《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以近代民族棉纺织业为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机器棉纺织业兴起的特点。

材料二英国的工业化是靠数十年数百年掠夺殖民地,在那里收集“追加的”资本……这是一种工业化方法。这对我们是行不通的,因为对殖民地的掠夺和以掠夺为目的的军事侵略都是和我们苏维埃政权性质是不相容的。……还有第四条工业化的道路,靠本国节约来发展工业的道路,即社会主义积累的道路。

——摘编自斯大林《关于苏联经济状况和党的政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英国和苏联工业化道路在资金来源、起始生产部门、历经时间三方面的不同。

材料三前30年的工业化推行的是粗放型、封闭式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这时期的工业化的推进,主要靠计划机制、政府主导,较少利用市场机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工业化道路和发展战略开始转换。工业化的发展战略转变为有重点的协调发展战略,尤其是注重发展农业、基础产业和第三产业。这一时期工业化的非常重大的特征是农村工业化的迅猛推进,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78年以来,农村工业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前30年我国农村工业化几乎停滞不前,从而严重阻碍了整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摘编自谭险峰、龚亚香《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比较分析》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工业化道路发展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