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至隋唐时期,商业发达的城市广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至隋唐时期,商业发达的城市广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沿海地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农业手工业发展    B.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C. 大一统局面形成    D. 科举制度全面实施

 

A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大运河的开通,提供了便利的交通,由此可知符合“主要原因”的是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交通便利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只是提供了条件而已,故B项错误;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于秦汉时期,故C项错误;科举制度的全面实施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故D项错误。 【名师点晴】中国古代商业城市的发展特点: ①我国商业兴起较早。中国古代商业是在历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取得发展和繁荣的; ②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 ③商业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 ④城镇商业繁荣程度高; ⑤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⑥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大多在户内进行。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

A. 抑制了土地兼并    B. 加剧了皇权的衰落

C.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 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

 

查看答案

《吕氏春秋·任地》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这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  )

A. 代田法已经出现

B. 注重精耕细作

C. 水利灌溉发展

D. 耕地面积增加

 

查看答案

《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A. 西周

B. 春秋战国

C. 唐代

D. 宋代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后,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遭到了严重破坏。唐德宗即位后,陆贽被召为翰林学士,参与机谋。陆贽一心想报效恩遇,锐意于治,“政或有缺,巨细必陈”,为德宗所看重,后出任宰相。针对当时日益严重的经济问题,陆贽主张采取以下一些改良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凡所占田,约为田限”;实行轻徭薄赋,要“量人之力”征收赋税,降低剥削率,十分取一,“裁减租价,务利贫人”;适当缩小“贫富悬绝”的巨大差别,“微损有余,稍优不足,损不失富,优可赈穷”,使“贫弱不至竭涸,富厚不至奢淫”;节约国家开支,“量入以为出”,使用度有节。陆贽还认为“不节则虽盈必竭,能节则虽虚必盈”,为了“啬用节财”,他提出“窒侈欲以荡其贪风,息冗费以纾其厚敛”等。总之,陆贽经济思想的核心是“均节赋税”、“养人资国”,这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陆贽主张改良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陆贽的改良措施。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3年后,美苏双方关系出现微妙变化。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提出了“和平取胜战略”,通过对话谈判逐步“软化”苏联。赫鲁晓夫提出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目标。在德国和柏林问题上向美国施压,1958年11月,苏联政府向西方三大国政府发出照会,要求美、英、法在6个月内撤出它们在西柏林的驻军,使柏林成为“自由城市”。否则,苏联将把进入西柏林的过境检查权转交给民主德国。美、英、法拒绝了苏联的要求,并宣称苏联如果封锁进入西柏林的通道,他们将不惜诉诸武力。这就形成了战后第二次柏林危机。面对西方的强硬态度,苏联放低了调子,表示希望通过国家领导人互访和会谈,改善东西方关系。美国同意召开新的四国首脑会议,讨论柏林问题。1959年,美苏进行了戴维营会谈,尽管双方没有做出实质性让步。但是,双方宣布在柏林问题上“恢复谈判”,在国际争端中不诉诸武力,也实现了美苏暂时的缓和。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柏林危机”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柏林危机”得以化解的主要原因及启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