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朝经过安史...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后,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遭到了严重破坏。唐德宗即位后,陆贽被召为翰林学士,参与机谋。陆贽一心想报效恩遇,锐意于治,“政或有缺,巨细必陈”,为德宗所看重,后出任宰相。针对当时日益严重的经济问题,陆贽主张采取以下一些改良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凡所占田,约为田限”;实行轻徭薄赋,要“量人之力”征收赋税,降低剥削率,十分取一,“裁减租价,务利贫人”;适当缩小“贫富悬绝”的巨大差别,“微损有余,稍优不足,损不失富,优可赈穷”,使“贫弱不至竭涸,富厚不至奢淫”;节约国家开支,“量入以为出”,使用度有节。陆贽还认为“不节则虽盈必竭,能节则虽虚必盈”,为了“啬用节财”,他提出“窒侈欲以荡其贪风,息冗费以纾其厚敛”等。总之,陆贽经济思想的核心是“均节赋税”、“养人资国”,这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陆贽主张改良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陆贽的改良措施。

 

(1)唐朝统治腐败;藩镇割据;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激化。 (2)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有利于限制统治阶级的无节制聚敛,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有利于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 【解析】第(1)问,“背景”,由材料信息“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后,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遭到了严重破坏”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唐朝统治腐败、藩镇割据、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激化等角度分析。 第(2)问,“评价”,依据材料信息“限制土地兼并……实行轻徭薄赋……适当缩小‘贫富悬绝’的巨大差别……节约国家开支……‘窒侈欲以荡其贪风,息冗费以纾其厚敛’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有利于限制统治阶级的无节制聚敛;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有利于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等角度评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3年后,美苏双方关系出现微妙变化。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提出了“和平取胜战略”,通过对话谈判逐步“软化”苏联。赫鲁晓夫提出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目标。在德国和柏林问题上向美国施压,1958年11月,苏联政府向西方三大国政府发出照会,要求美、英、法在6个月内撤出它们在西柏林的驻军,使柏林成为“自由城市”。否则,苏联将把进入西柏林的过境检查权转交给民主德国。美、英、法拒绝了苏联的要求,并宣称苏联如果封锁进入西柏林的通道,他们将不惜诉诸武力。这就形成了战后第二次柏林危机。面对西方的强硬态度,苏联放低了调子,表示希望通过国家领导人互访和会谈,改善东西方关系。美国同意召开新的四国首脑会议,讨论柏林问题。1959年,美苏进行了戴维营会谈,尽管双方没有做出实质性让步。但是,双方宣布在柏林问题上“恢复谈判”,在国际争端中不诉诸武力,也实现了美苏暂时的缓和。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柏林危机”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柏林危机”得以化解的主要原因及启示。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洪武八年(1375年),明太祖朱元璋发行“大明通行宝钞”,以皇帝赏赐和政府开支作为主要发行渠道。九年,下令“禁民间不得以金银物货交易,违者罪之”,只许以金银向政府换纸钞。十年,允许铜钱与宝钞共同流通使用,官方价格是宝钞一贯等于铜钱一千文。但洪武二十七年,宝钞一贯只值得铜钱一百六十文。到了宪宗时期(1465—1487),一贯钞不等于一文钱。实际上自弘治(1488—1505)以后,钞票早已不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支付的是银和铜钱。

洪武末年,白银已在民间交易中盛行。白银交易在正统三年(1438年)后大增,占契约总数的64%;景泰与天顺年间(1450—1464),分别占有契约总数的90%和近94%。宣德年间(1426—1435)江南一带推行以足色有金花的银两折纳田赋,到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更是推广金花银法。此后,在宪宗成化至世宗嘉靖诸朝的盐课、茶税、钞关等变革中,税收折银实现了制度化。

到万历九年(1581年)实行“一条鞭法”,规定杂役等项并入田赋而“计亩征银”,白银最终成为普遍通用的法定货币。这时,商人以银量富,官僚地主竞相搜括积银。虽然当时大肆开采银矿,但还是发生白银不足的现象,明末崇祯时(1628—1644)“银荒”愈演愈烈,成为当时社会问题。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明宝钞崩坏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特征,并简析其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西方三次科技(工业)革命与同一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简表。

 

世界

中国

19世纪40—60年代,英国、法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拓展海外市场

中国出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康有为、梁启超等推行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爆发

20世纪40—5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时至今日,依然方兴未艾

中国在很多项目中脱颖而出,航天、电子计算机已经走在世界前列;2015年,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绅士一般从贡生和举人及其以上功名、学品、学衔当中选拔,但这些人也未必

都能得到任命;还有通过捐纳获得了虚职而实际没有任用的;曾经做过官,有的离休退职或罢官的等等。整个绅士阶层可分为上下层。上层绅士由学衔或官衔较高的绅士组成,而下层绅士主要包括学衔较低或通过捐纳获得较低功名的绅士。绅士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是居于领导地位的社会集团,绅士通常被看做能与地方官员平起平坐。他们的特权主要体现在礼仪、法律、经济三个方面。

——摘编自张仲礼《中国绅士研究》

材料二

近代绅士集团的转型,最初表现为绅与商的交叉渗透。绅商的互渗现象又经历了一个商对绅的渗透,绅向商的转化的变动过程。在这一变动过程中,社会价值定向由传统的绅士集团转向了近代的商人阶层。甲午战争以后,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逆向渗透”迅速地被“顺向渗透”所取代。绅士阶层在“救亡图存”的民族精神感召下和“商战”思潮的导引下,相率“弃士经商”。传统的“功名”身份已失去了原有的强大吸引力,绅士们热心于经营商务,寻找新的出路。一时秀才工厂、生员公司林林而立。“绅士”以其特有的社会地位投资于近代企业,借助于“通官商之邮”的特殊地位,很快成为“既贵且富”的重要社会势力。

——摘编自王先明《近代中国绅士集团转型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绅士阶层的构成并分析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绅士集团转型的表现及其影响。

 

查看答案

关于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苏联官方的说法是:晚上在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起义成功的士兵用炮轰击冬宫,发生了激烈的武装冲突。苏联解体之后研究资料表明:当晚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正在大修,没有装弹也没有人员。据此判断

A. 两者描述存在矛盾,无法得知真相

B. 前者记录为官方资料,可信度更高

C. 后者研究更加客观,可信度更高

D. 多方史料互证才会更接近历史本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