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一选修I: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厘金制度原为清政府为筹集镇压太平天国...

【历史一选修I: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厘金制度原为清政府为筹集镇压太平天国经费而举办的一种临时性、地方性税收,后来逐渐通行全国。民国初期继续沿袭清朝厘金旧制.“无物不税,无地不税”,“厘卡林立,重益课征,商民既受痛苦,税吏更复多中饱,蠹国害民”。1930年底南京财政部发出的裁厘通电称:“全国厘金及由厘金变名而含厘金性质者均应于本年12月31日止,一律永远废除。”为弥补裁厘引起的财政损失,财政部决定于1931年1月1日起,对国内大宗机

制工业品征收出厂税,称之为统税。开征项目为棉纱、火柴、水泥。统税具有以下特点:1.在货物出厂(场)时征收,未出厂的货物不得课税。2.一物一税,不得重复征税。3.国外输入的统税货物,同样纳税。4.全国采用同一税率。最终,各项统税几经改制及提高税率,成为国民政府的三大税源之一,其地位仅次于关税和盐税。

——摘编自曹必安《南京国民政府裁厘改税述评》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述国民政府裁厘改税的背景。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裁厘改税的进步意义。

 

(1)厘金制度弊端丛生;国民政府基本统一全国;经济建设的需要。 (2)税目简化,税收渐趋合理;税则统一,减少腐败;课税范围大大缩小,减轻民众负担;提高了本国产品对国外商品的竞争力,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1)根据材料内容“无物不税,无地不税”,“厘卡林立,重益课征,商民既受痛苦,税吏更复多中饱,蠹国害民”可知当时税收名目繁多,税负沉重,商人百姓不堪忍受,税吏贪污腐败,所以可以看出当时厘金制度弊端丛生。根据所学可知,1928年张学良改旗易帜,表示遵从三民主义,标志着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改革税制也是经济建设的需要。 (2)结合第(1)问裁厘改税的背景可知,裁厘改税有利于改革厘金制度的弊端,使税目简化,减少腐败。材料中“一物一税,不得重复征税”减轻民众负担;“国外输入的统税货物,同样纳税”可知能够提高本国产品对国外商品的竞争力,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图1“富强”“经世”和“经济”的使用次数

图2“民主”“共和”的使用次数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

图1、2能够反映中国近代若干社会观念的变化趋势。从图中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每个人的生活范围、职务工作都是至高无上的主所交付和安排的……。如果基督徒在某种对社会有益的事业中卓有成效,道德高尚,并参加和服从教会,他就具备了“蒙召”成为选民的外在标志。否则,便是弃民。……加尔文因此极力提倡诚实、正直、勤勉的职业道德,反对欺诈和投机。正如弗罗姆所说:“强迫自己去工作,喜爱节俭,把个人的生活变成达到别人的权力之目的之工具,苦行禁欲,以及一种强制的责任感,……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性力量,没有这些属性,现代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从加尔文宗教改革看西方现代性起源》

材料二1525年,(王阳明)在《节庵方公墓表》一文中指出,“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在这篇《墓表》中,王阳明不仅把工商放到与士农平等的地位,还认为社会上出现“交鹜于利,以相驱轶,于是始有歆士而卑农,荣宦游而耻工贾”的现象,完全是因为“王道熄而学术乖,人失其心”所造成。他的“四民异业而同道”在其时引起了很大反响,逐渐改变了人们对工商的传统看法。到明末清初,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进一步提出了“工商皆本”的口号。

——摘编自《略论王阳明的工商思想》

材料三在独特的国家治理模式之下,中国从来没有独立的工商运行体制,而当工业文明的曙光到来的时候,商人阶层非常悲哀地无法建立独立的、新的商业伦理,企业家阶层对自身的身份认同感非常薄弱。

——《中国为什么没有独立的商业伦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相关历史背景,评述加尔文经济思想提出的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对经济伦理的改造与加尔文有何共同之处?其未能真正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有哪些?

 

查看答案

下图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改革方案。该方案反映了

A. 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

B. 国际间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C.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均衡发展

D. 发达国家对全球经济控制的丧失

 

查看答案

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中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其中约有1700名是美国工程师。同年,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这说明

A. 国际环境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    B. 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专业人才

C. 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帮助    D. 美英为缓解经济危机向苏联输出资本

 

查看答案

18—19世纪,欧美的浪漫主义作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他文艺作品。如“地球(或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自然发怒”等,这些作品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追求。这一追求是基于

A. 对自然风光的热爱

B. 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C. 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D. 对政治现状的不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