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面是关于近代上海及其近郊的几则史料。据此可以认定的史实是 史料 出处 (宝山县...

下面是关于近代上海及其近郊的几则史料。据此可以认定的史实是

史料

出处

(宝山县江湾里)“近自商埠日辟,向以农业为生者,辄种植蔬菜,杂莳化卉。至沪销售,获利颇不薄”

民国《江湾里志》卷5

(宝山县农村)“菜圃之成熟,岁可七八次,灌溉施肥功虽倍而潜滋易长,或利颇丰。凡垦熟之菜圃,地价视农田见倍之。邑城内外业比者甚多,各市乡近镇之四周亦属不少”

民国《宝山县续志》卷6

(上海县)“洋葱,外国种,近国销售甚广,民多种之”;土豆,“每亩收获少者三四十担,多者七八十担。吴淞江、蒲汇塘两岸间,种植甚富。近十余年来,为出口物之大宗”

民国《上海县续志》卷8

一个颇有规模的、以供应市场为目的的菜园行业已经兴起,这种形式正在广泛地被采用,特别在上海近郊

1912年海关报告

 

 

A. 上海通商带动周边种植结构的变化    B. 上海近郊蔬菜生产受国际市场影响

C. 上海开始引种洋葱、土豆等国外品种    D. 上海郊区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市场

 

A 【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在开辟为通商口岸之后,上海近郊的农业生产由种植粮食为主转向种植蔬菜为主,说明上海通商带动周边种植结构的变化。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反映国际市场变化对上海近郊蔬菜生产的影响,排除B项;C项“开始”说法错误,材料信息只是反映这一时期种植洋葱、土豆发展较快,排除;D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乾隆帝认为:“乾纲在上,不致朝廷有名臣、奸臣,亦社稷之福耳。”并标榜,“前代所以亡国者,曰强藩, 曰外患, 曰权臣, 曰外戚, 曰女谒, 曰宦寺, 曰奸臣, 曰佞幸,今皆无一仿佛者”。上述材料表明,乾隆帝时期

A. 政治统治比较清明    B. 官员管理比较严格

C. 注重对官员的控制    D. 善于提高官员品德

 

查看答案

唐代中后期,御史台的御史在言事监察之前,一定要向御史台的长官汇报将纠弹什么事情。宋代取消了这一规定,每个台官言事不必对长官汇报,台官与谏官之间、台谏与台谏之间在言事上也互不通告。这-变化

A. 使监察官员敢于监察一切事务    B. 增强了监察官员工作的独立性

C. 使监察机构摆脱了外在的制约    D. 有利于扩大御史台的监察范围

 

查看答案

西汉初期的法律条文记载:根据不同的等爵,每个人都可以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农民从国家那里得到土地,相应地交纳田租,服徭役、兵役。国家再通过爵位继承制、犯罪罚没和户绝收回等配套措施,形成一个土地有授有还的循环系统。这反映出西汉初期的土地政策

A.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B. 确保土地分配相对公平

C. 旨在建立完整的赋役体系    D. 能够抑制土地兼并的发展

 

查看答案

有学者指出,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变革围绕“国君通过对官员的任免和监督以加强权力的统一和集中”“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来加强中央集权”“国君掌握兵权和军权以保障国君的权力和地位”等方面进行。这说明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A. 使君主专制集权制度在全国建立起来    B. 以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体制

C. 为建立专制集权体制进行了多方准备    D. 导致贵族分封体制开始走向崩溃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黄炎培(1878-1965年),中国著名教育家、实业家、政治家。黄炎培先生提出,办职业教育不能仅从发展资本主义商业着眼,教育的重心应在“下”,必须真正“为大多数劳苦民众服务”。早在民国初年,黄炎培先生通过考察和总结自己办学的实践,得出结论。“一面做,一面学;从做里求学,从随时随地的工作中间得系统的知能……离社会无教育,欲定所蒋为何种教育,必察所处为何许之社会。”他提出职业教育之目的是“为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其最终之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使读书的动手,动手的读书,把读书和做工并起家来”。他还指出职业教育的作用并非仅仅是传授技术以解决个人生计问题,还要能“养成青年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感情,不惟以之应用于职业,且能进而协助社会、国家,为其健全优良之分子也”。

——摘编自毛尚华《社会化: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