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乾隆帝认为:“乾纲在上,不致朝廷有名臣、奸臣,亦社稷之福耳。”并标榜,“前代所以...

乾隆帝认为:“乾纲在上,不致朝廷有名臣、奸臣,亦社稷之福耳。”并标榜,“前代所以亡国者,曰强藩, 曰外患, 曰权臣, 曰外戚, 曰女谒, 曰宦寺, 曰奸臣, 曰佞幸,今皆无一仿佛者”。上述材料表明,乾隆帝时期

A. 政治统治比较清明    B. 官员管理比较严格

C. 注重对官员的控制    D. 善于提高官员品德

 

C 【解析】乾隆帝认为造成前代内乱或亡国是由于中央或地方官员权力太大,因此材料表明乾隆帝时期注重对官员的控制。故答案为C项。A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信息并非只是强调对官员的管理,而是强调官员权力不能太大,排除B项;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唐代中后期,御史台的御史在言事监察之前,一定要向御史台的长官汇报将纠弹什么事情。宋代取消了这一规定,每个台官言事不必对长官汇报,台官与谏官之间、台谏与台谏之间在言事上也互不通告。这-变化

A. 使监察官员敢于监察一切事务    B. 增强了监察官员工作的独立性

C. 使监察机构摆脱了外在的制约    D. 有利于扩大御史台的监察范围

 

查看答案

西汉初期的法律条文记载:根据不同的等爵,每个人都可以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农民从国家那里得到土地,相应地交纳田租,服徭役、兵役。国家再通过爵位继承制、犯罪罚没和户绝收回等配套措施,形成一个土地有授有还的循环系统。这反映出西汉初期的土地政策

A.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B. 确保土地分配相对公平

C. 旨在建立完整的赋役体系    D. 能够抑制土地兼并的发展

 

查看答案

有学者指出,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变革围绕“国君通过对官员的任免和监督以加强权力的统一和集中”“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来加强中央集权”“国君掌握兵权和军权以保障国君的权力和地位”等方面进行。这说明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A. 使君主专制集权制度在全国建立起来    B. 以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体制

C. 为建立专制集权体制进行了多方准备    D. 导致贵族分封体制开始走向崩溃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黄炎培(1878-1965年),中国著名教育家、实业家、政治家。黄炎培先生提出,办职业教育不能仅从发展资本主义商业着眼,教育的重心应在“下”,必须真正“为大多数劳苦民众服务”。早在民国初年,黄炎培先生通过考察和总结自己办学的实践,得出结论。“一面做,一面学;从做里求学,从随时随地的工作中间得系统的知能……离社会无教育,欲定所蒋为何种教育,必察所处为何许之社会。”他提出职业教育之目的是“为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其最终之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使读书的动手,动手的读书,把读书和做工并起家来”。他还指出职业教育的作用并非仅仅是传授技术以解决个人生计问题,还要能“养成青年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感情,不惟以之应用于职业,且能进而协助社会、国家,为其健全优良之分子也”。

——摘编自毛尚华《社会化: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战后,由于“国际联盟”并没有实现威尔逊的理想,达到美国人的目标。美国连续通过三个中立法案禁止向交战国任何一方提供军火,禁止美国船只输送军用品到交战国,甚至禁止同交战国的一般贸易。二战爆发到1941年《租借法案》的实行,美国经历了对外政策的巨大转变。《租借法案》的实施不但使一些盟国调整了原有的国际经济政策,为罗斯福设想中的多边贸易和金融体制的秩序创造了条件,而且还影响受援国的国内政治和战略决策。罗斯福认为通过租借援助苏联能够消除长久以来的敌意,让苏联不但成为打击法西斯国家的盟友,同时成为战后理想的合作者。此后,美国人民从孤立主义的阴影中摆脱出来,能够正确面时法西斯的侵略,美国开始以世界的领导者、保护者自居.确定了战后美国干涉主义的基调。

——摘编自韩金金《从租借法案看罗斯福世界构想的战时实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外政策所经历的“巨大转变”及促其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罗斯福总统的设想在战后的结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