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689-1698年,辉格党人依靠议会多数一再通过法令,对法国货征收高额关税。几...

1689-1698年,辉格党人依靠议会多数一再通过法令,对法国货征收高额关税。几年后,托利党人控制了议会多数,尽力改变这一政策,因为乡绅地主希望扩大法国商品进口,以降低国内市场上许多商品的价格。这表明

A. 英国的民主制度出现了倒退

B. 两党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同

C. 英国农村消费决定商品价格

D. 阶级关系变化影响经济决策

 

B 【解析】材料表明辉格党对法国货征收高额关税,而托利党降低国内市场上许多商品的价格,显然二者代表的资产阶级利益不同,B正确;此时期民主政治日趋完善,A错误;农村消费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材料没有提及阶级关系变法,D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十二铜表法)冲规定,在进行财产交易时,当事人要说出规定的套语,至于这种套语的言辞是否反映了当事人的真实意思,法律不予过问。只要交易的仪式符合要求,即使当事人的交易协议是在受欺骗情况下达成的,也不影响法律效力。这说明当时在罗马

A. 公民法不重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B. 经济领域容易出现法律漏洞

C. 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影响司法公正

D. 公民法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查看答案

1957年9月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顿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指示,规定: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贯彻互利政策,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鼓励社员发展畜牧业等。这些规定

A. 是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否定

B. 是发展农村经济的积极探索

C. 确定了此后农村改革的方向

D. 使衣村出现多种所有制经济

 

查看答案

七七事变后,日军想在华北范围内,以强大的军事打击,速战速决,迫使中国屈服。因此,淞沪战役打响后,日方最初仅想以第3、第11师团组成“上海派遣军”应对,但随着对中国军队决心在上海“大打”意图的逐渐明了,而向上海增派兵力。这一材料

A. 说明了中国政府对抗日有充足的准备

B. 证明了日军扩大侵华战争是迫于无奈

C. 反映了凇护会战打乱了日军作战计划

D. 体现了日本在侵华战略上比较被动

 

查看答案

1935年11月4日,国民政府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后增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法币改为与英镑及美元挂钩。这说明

A. 近代中国经济和金融实现了统一

B. 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世界经济危机导致中国经济倒退

D. 中国货币体系开始走向了国际化

 

查看答案

1865年李鸿章上书总理衙门主张:“铁路与铜线,事同一律,万难允许”。1875年李鸿章正式提出,铁路电报等西方新式物件,要“酌度时势……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导致李鸿章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A. 清政府开始自强求富的改革

B.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

C. 西方对中国的侵略逐渐加重

D. 资本输出导致自然经济解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