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据《元史》记载,中统三年,以不只爱不干(人名)及赵璧行中书省事于山东,讨伐李璮;...

据《元史》记载,中统三年,以不只爱不干(人名)及赵璧行中书省事于山东,讨伐李璮;至元十一年中书左丞相伯颜、平章阿术为首的荆湖行省,左丞相合答为首的淮西行省,分两路平南宋。由此可知,元朝的行省制度

A. 由丞相制度演变而成

B. 在消灭地方割据中形成

C. 已形成稳定的统辖区域

D. 曾承担军事征伐的使命

 

D 【解析】元朝的行省制度并非由丞相制度演变而成,故A错误;材料说明在消灭地方割据之前,行省制度已经存在,故B错误;材料反映了军事征伐,说明当时未形成稳定的统辖区域,故C错误;材料反映了行省制度曾承担军事征伐的使命和任务,故D正确。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东汉光武帝之时,察举制实施中有了“授试以职”的正式规定,即郡国长官应先对秀才与孝廉委以一定职务,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可举至中央。这一规定

A. 打破贵族世代为官的陈规

B. 体现对官员吏治才能的重视

C. 彰显公开竞争的选官原则

D. 意在提高地方政府行政效率

 

查看答案

秦汉开始,县有等第之分,当时以该县户口多寡来划分。唐代开始,县的分等标准明确规定为地位、户口与地理条件的综合。明代以缴纳钱粮的数额来分等。清代则将“冲繁疲难”作为政区分等的正式依据(交通频繁曰冲,行政业务多曰繁,税粮滞纳过多曰疲,风俗不纯、犯罪事件多曰难)。从县的等第划分演变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A. 中央管理地方的程度逐渐加强

B. 国家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

C. 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D. 划分依据从重经济转到重政治

 

查看答案

《史记·秦始皇本纪》:“(战国)庄襄王死,政化立为秦王。当是之时,泰地己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暨三川郡。”据材料可推断,郡县制

A. 春秋战国已出现

B. 由秦王赢政创立

C. 全面取代分封制

D. 加强了君主专制

 

查看答案

2018年1月5日,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以家风为主题的季播节目《谢谢了,我的家》,通过家族人物故事传递人间温情,透过家风、家训折射家国情怀,展现家庭、家教、家风对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家是每个国人心中的眷恋,这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礼乐制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12年在议会选举前后,宋教仁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宪政思想,“欲政府完善,须有政党内阁”,他说,国民党的党纲“第一,统一政治,今当谋国家统一,毋使外人讥为十八国。第二,地方自治。第三,种族同化。第四,民生主义。第五,维持国际和平”。在国民党湖北省支部欢迎会上演讲时,更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宪政观:“世界上的民主国家,政治的权威是集中于国会的。……选举的竞争,是公开的,光明正大的,用不着避甚么嫌疑,讲甚么客气的。我们要在国会里头,获得过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退而在野,也可以严密的监督政府,使它有所惮而不敢妄为,应该为的,也使它有所惮而不敢不为”。他向上海交通部同仁说明了他执意坚持内阁制的理由:“内阁不善而可以更迭之,总统不善则无术变易之,如必欲变易之,必致摇动国本。此吾人所以不取总统制,而取内阁制也。”他公开表示:“吾人只求制定真正的共和宪法,产出纯粹的政党内阁,此后政治进行,先问诸法,然后问诸人。”

——摘自楚梦《“五权”与“三权

——孙中山与宋教仁的宪政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教仁的宪政思想。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宋教仁的宪政思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