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所干的每一件事都...

【历史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所干的每一件事都意义重大,但最重要的莫过于增加枪支。”

——穆罕默德·阿里

材料二阿里的迅速扩张与英国的殖民利益发生了严重冲突。1839年,在英国的策动下,奥斯曼帝国发动了对埃及的战争。1840年,英国联合俄、普、奥签订了干涉埃土冲突的条约。11月,阿里同英国签订《英埃协定》,被迫承认埃及仍然是土耳其的一个行省。

——据人教版教材

材料三“日本君臣变法兴治,南灭琉球,北辟虾夷,欧洲大国,睨而不敢伺”。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又取得了胜利,日本政府充分利用这一时机与欧美各国重新谈判,加快了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进程。1911年,废除了全部不平等条约。

——据人民版教材

(1)材料一中阿里意识到改革的重点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其“增加枪支”的目的。

(2)据材料二、三指出埃、日两国对外扩张的不同影响。

 

【历史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重点:增强军事力量。目的:解除内忧外患,巩固政权,对外扩张,建立大帝国。 (2)影响:埃及的扩张招致列强干涉,未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日本的扩张提高了国际地位和实力,逐渐实现了民族独立。 【解析】(1)本题据材料一“我们所干的每一件事都意义重大,但最重要的莫过于增加枪支”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增强军事力量的角度回答材料中阿里意识到改革的重点是什么。再结合所学即可从解除内忧外患、巩固政权、对外扩张等方面指出其“增加枪支”的目的。 (2)本题据材料二“阿里的迅速扩张与英国的殖民利益发生了严重冲突……英国联合俄、普、奥签订了干涉埃土冲突的条约”、材料三“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又取得了胜利,日本政府充分利用这一时机与欧美各国重新谈判……废除了全部不平等条约”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埃及的扩张招致列强干涉、未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日本的扩张逐渐实现民族独立等方面指出埃、日两国对外扩张的不同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3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其中对美国国会的介绍最为详细。与议会思想率先传入形成反差的是,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是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至上”、“制宪”、“违宪”等内容的法律化、制度化、神圣化,在专制政体板结的时代很难传播。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

材料二1895年,郑观应在诗中鼓吹:议院固宜设,宪法亦须编,宪法不行专制严,官吏权重民太贱,妄谈国政罪重科,上下隔阂人心涣。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材料三1902年出版的《世界地理学》一书,不仅介绍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学说,还专门介绍了日本的责任内阁制:“行政部,内阁总理为首,其下外务、内务、大藏、陆军、海军、司法、文部、农商务、递信凡九省,皆有大臣。”“所谓责任内阁者,此责任二字,非对于君主而言,对于议会而言

——以上均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人对宪法了解相对滞后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观应、康有为等人先后强调宪法重要性的意图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近代以来中国人接受西方宪政思想的演变过程。在此思想影响下,20世纪初期,中国进行了哪些宪政建设的有益探索?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决狱”是指在审理案件时不适用已有的法律条文,而是用儒家经义(即儒家所宣扬的伦理道德),特别是孔子修订的《春秋》一书中的“微言大义”,附会汉朝法律,作为审判的依据。董仲舒在判处232件案件后,总结自己的主张和经验,编成了一部《春秋决事比》(决事比是汉代的法律术语,指具有权威性的、在裁判中可以援引的判例),并提出“《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此后,“春秋决狱”盛极一时,此风一直沿袭到魏晋。

——摘编自蒋来用著《法学的故事——推开法律之门》

材料二在西方社会,“法”这个东西是个很庄严神圣的东西,甚至经常会与上帝制定的某些神圣的法则密切相关。这种法则对人的约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西方法律制度下,不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传统上都是注重审判轻视调解,这和他们“追求精确、不怕对抗”的思维习惯是一致的。凡是有纠纷就一定要弄出个准准确确的“对”和“错”来!只是到了最近30年,诉前调解也开始逐渐增多。

西方文明作为微观文明,首先把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建立了一套独立于自然界,完全约束人类的规则,这就是法律。另一方面,西方文明注重精确,因此设计了大量的精细的法律条文,并且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这就形成所谓的“契约精神”,可以说,西方人是按照法律条文的规定,非常精确地生活在世界上的。

而中华文明作为宏观文明,始终没有把人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认为人类要遵从的规则也是自然界规则的一部分。在中国人的思维中,最大的概念叫做“天”,人是属于天的一部分,要遵中“天”的运行规律(天条)。这种“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导致中国的法律体系强调人类要遵守自然界的整体规律。因此,中华文明不是个精确的文明,宏观思维模式导致了模糊,不注重精确,而注意“实用”。

——摘编自《文明的差异之道德与法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决狱”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影响。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与中国古代法律相比,西方法律有何显著差异,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某学者整理出下表的数据后,认为“1957年成都个体小商业趋于衰落”。他得出该结论的合理依据包括1957年与1935年成都服务业店家数量比较(单位:家)

行业

1935年数量

1957年数量

理发

529

537

浴室

21

9

旅栈

225

471

茶社

599

448

 

 

(资料1935年《新新新闻》;1957年《成都市商业二局档案》)

①1957年成都人口较1935年有大幅度增长,但服务业店家数量增长并不十分明显

②1957年与1935年相比,成都服务业店家数量波动较大

③1935年成都服务业店家以私人经营为主,1957年以合作化经营为主

④1935年成都服务业店家的合计数量,少于1957年的合计数量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2005年12月24日,原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逝世。中国国民党领导人马英九认为:“‘汪辜会谈(1993年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的会谈)’签了四项协议,是两岸关系的最高峰。”新党领导人在哀悼电文中说:“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 “汪辜会谈”促使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开始被打破

B. “汪辜会谈”使海峡两岸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C. “九二会谈”使海峡两岸对“一国两制”形成广泛认同

D. “九二会谈”促成了海峡两岸通邮、通商、通航的实现

 

查看答案

罗马共和国时期,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例如:公元前445年,坎努利斯法案废除了平民不得与贵族通婚的限制;公元前367年,李锡尼—塞克斯图法案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罗马共和国制定上述法律的目的是

A. 维护帝国统治

B. 保护平民的利益

C. 完善法律体系

D. 稳定社会秩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