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据记载,顺治十六年( 1659 年),命“考官于论题间出《孝经》……”雍正元年(...

据记载,顺治十六年( 1659 年),命“考官于论题间出《孝经》……”雍正元年(1723)规定“自雍正元年会试为始,二场论题宜仍用《孝经》”。清朝在科举考试中强化孝的最主要目的是(    )

A. 形成敬老的社会风气    B. 选拔忠于清朝的官员

C. 以孝道加强中央集权    D. 促进孝道观念的传播

 

B 【解析】“自古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因此清朝在科举考试中强化孝,故B项正确;形成敬老的社会风气和促进孝道观念的传播不是主要目的,故AD项错误;材料和中央集权无关,故C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自嘉靖至万历初,内阁权势如日中天,在同六部的权力之争中占了上风。于是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这一变化表明(    )

A. 内阁完全取代了六部    B. 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C. 内阁是皇帝内侍机构    D. 内阁首辅的权力失控

 

查看答案

南宋初年,诗人赵鼎把北宋中央体制形象地概括为:“枢密院调发军马,而三省不知; 三省财用已竭,而枢密院用兵不止。”这一概括意在(    )

A. 肯定宋代分权制衡原则的功效    B. 否定宋朝的君主专制制度

C. 强调军政分权使政出多门    D. 分析导致宋朝积贫积弱的缘由

 

查看答案

据图中所示相关信息,可知当时(    )

A. 皇权受到相权极大的制约    B. 专制皇权总是不断地加强

C. 中枢决策权力逐渐地下移    D. 相权分散有利于加强君权

 

查看答案

唐朝前期,皇帝是监察机构的授权主体,既可亲选御史,也可提名台院长官。唐朝后期,随着政事堂的设立,御史“虽职在抨弹,然进退从违,皆出宰相”。这一变化说明唐朝后期(    )

A. 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权    B. 人才选拔权限上移

C. 藩镇割据严重地削弱中央集权    D. 监察机制趋于合理

 

查看答案

孔子“删诗书”,把周以前的很多礼法典籍等都烧了。而秦始皇“焚书”,六经皆毁。两者都(    )

A. 是专政的一种手段    B. 是破旧立新追求社会进步

C. 是传播思想的手段    D. 代表不同阶层的意识形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