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唐代时,来唐外商只要完成了“纳舶脚(即交船税)、收市(由宫市使收购部分商品)、进...

唐代时,来唐外商只要完成了“纳舶脚(即交船税)、收市(由宫市使收购部分商品)、进奉(进贡)”,任何“重加率税”的做法都是违反唐朝政府规定的,外商可不予执行。由此可知唐朝政府

A. 对外商给予了国民待遇

B. 对外贸的管理规范有序

C. 奉行平等自主的对外政策

D. 旨在保护本国的工商业

 

B 【解析】材料反映了来唐外商必须完成“纳舶脚、收市、进奉”等税收环节,这不能说明当时外商有国民待遇,故A错误;除了“纳舶脚、收市、进奉”之外的任何“重加率税”的做法都不合法,这说明唐朝政府对外贸的管理规范有序,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唐朝平等自主的对外政策,故C错误;唐朝政府旨在管理外商,而不是保护本国的工商业,故D错误。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汉代统治者在选择政治指导思想的过程中,把忠孝之道奉为至德要道,用于规范人们的观念和制约人们行为选择的政治伦理准则,对于汉代统治者来说,忠孝之道是维护汉代家天下的“大经大法”,具有其他“治道”所没有的特殊功效。汉代以忠孝治天下

A. 推动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

B. 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

C. 遏制了思想界的活跃局面

D. 是对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践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对战后世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二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三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摘编自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依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正确解决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认识。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帝《宣示诸臣实力讲求西学》

材料二近者设立海军、使馆、招商局、同文馆、水师堂洋操、船厂,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

——据康有为《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等

(1)在改革问题上,光绪帝和康有为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中两人对改革的不同理解,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在当时不能实现的原因。

 

查看答案

盛泽镇丝织发达,经济繁荣,其兴衰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州府吴江县离城七十里,有个乡镇,地名盛泽,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伫足之隙;乃出产锦绣之乡,积聚鲮罗之地。江南养蚕所在甚多,惟此镇处最盛

——摘选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八

材料二什么电报啊,电灯啊,电话啊,样样完备。银楼钱庄有多少,绸缎洋货铺有多少,市肆繁盛,人烟稠密,物质文明,也是蒸蒸日上

——选自1924年3月15日《盛泾》第四版

盛泽纺绸,昔蜚声于世。近以人造丝织品之竞争,及南洋各地关税壁垒之高筑,遂至一落千丈

——选自1935年版《江苏省鉴》

材料三进入20世纪90年代.盛泽镇先后创办了60多家外商独资、合资合作企业,出口创汇戌倍增长,到21世纪初,盛泽纺织业已初步形成一条从缫丝、化纤纺丝、织造、印染、织物深加工到服装制成品的产业链,及集研发、生产、市场、物流、服务为一体的配套体系

——选编自百度网

(1)据材料一,概括盛泽镇经济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时代特色。

(3)据材料三,指出当今盛泽镇经济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分析其发展的有利经济因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