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

【历史选修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帝《宣示诸臣实力讲求西学》

材料二近者设立海军、使馆、招商局、同文馆、水师堂洋操、船厂,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

——据康有为《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等

(1)在改革问题上,光绪帝和康有为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中两人对改革的不同理解,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在当时不能实现的原因。

 

(1)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2)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进行制度变革,发展资本主义;光绪帝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以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解析】(1)相同之处:根据材料一、二的有效信息“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归纳光绪帝和康有为二人认识的相同之处。 (2)阅读材料,从康有为与光绪帝的阶级立场、改革的目的等方面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进行制度变革,发展资本主义,而光绪帝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以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二者主张的不同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在当时不能实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盛泽镇丝织发达,经济繁荣,其兴衰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州府吴江县离城七十里,有个乡镇,地名盛泽,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伫足之隙;乃出产锦绣之乡,积聚鲮罗之地。江南养蚕所在甚多,惟此镇处最盛

——摘选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八

材料二什么电报啊,电灯啊,电话啊,样样完备。银楼钱庄有多少,绸缎洋货铺有多少,市肆繁盛,人烟稠密,物质文明,也是蒸蒸日上

——选自1924年3月15日《盛泾》第四版

盛泽纺绸,昔蜚声于世。近以人造丝织品之竞争,及南洋各地关税壁垒之高筑,遂至一落千丈

——选自1935年版《江苏省鉴》

材料三进入20世纪90年代.盛泽镇先后创办了60多家外商独资、合资合作企业,出口创汇戌倍增长,到21世纪初,盛泽纺织业已初步形成一条从缫丝、化纤纺丝、织造、印染、织物深加工到服装制成品的产业链,及集研发、生产、市场、物流、服务为一体的配套体系

——选编自百度网

(1)据材料一,概括盛泽镇经济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时代特色。

(3)据材料三,指出当今盛泽镇经济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分析其发展的有利经济因素。

 

查看答案

土地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1931年春,毛泽东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41—1942年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现了严重困难的局面,中共针对性地实行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即“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这就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团结了包括地主在内的各阶级一致抗日。

——摘编自聂佳辉《中共领导下的土地革命和改革》

材料三建国后的乡村建设使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基础空前加强,遗憾的是1958年的人民公社给无数的农民造成了极大的痛苦。1978年后,新的土地政策极大的调动了农民劳动积极性,在保证国家工业化的前提下准许农民获得有限的自由发展空间。

——摘编自李昌平《回首乡建一百年,有待我辈新建设》

(1)依据材料一指出土地制度发生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其社会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对地主政策的变化,并从政治形势角度分别概括其作用。

(3)依据材料三指出,1958年后中国土地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指出导致土地制度或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

 

查看答案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由此导致了

A. 君主立宪制度确立

B. 责任内阁制形成

C. 社会主义运动高涨

D. 1832年议会改革

 

查看答案

1888年《申报》记载:一闻有人招雇女工,遂觉勃然以兴,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利之所在,人争趋之。于是相与连袂随裾,或行逐队以去。上述材料反映出

A.女性获得解放,实现男女平等

B.民族工业发展,雇佣关系开始出现

C.近代工业兴起,出现了女性争聘女工风气

D.报刊业随着近代工业兴起而发展

 

查看答案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认为,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最大一个问题乃是传统社会不容产生现代型的经济体制。这一问题有望得以解决的历史契机最早出现于

A. 鸦片战争爆发

B. 洋务运动开始

C. 中华民国成立

D. 新中国诞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