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据统计,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90年代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工业行业产值结构与全国工...

据统计,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90年代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工业行业产值结构与全国工业行业产值结构的相似系数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30个省市区中,结构相似系数下降者有24个。上述材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A. 实现了区域工业门类比较优势新发展

B. 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C. 实现了工业从高成本到集约化的转变

D. 第二产业对区域经济的拉动效应增强

 

A 【解析】根据材料“工业行业产值结构与全国工业行业产值结构的相似系数下降”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改革开放,全国各地趋同性的经济模式得到改变,经济结构呈现地域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实现了区域工业门类比较优势新发展,故A项正确。B项表述有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计划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故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工业成本高低及发展方向,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第二产业的推动作用,故无法推断处第二产业对区域经济的拉动效应增强,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

A. 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

B. 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C. 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

D. 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黄兴(1874—1916年),湖南省长沙人,是中国资产阶级杰出的革命家和军事家。他从小喜欢武术和军事,在两湖书院读书期间萌发了武装反清的革命思想。1903年,他在华兴会成立大会上说:“若吾辈革命,既不能借北京偷安无识之市民得以捕灭虏廷,又非可与异族之禁卫军同谋合作。则是吾人发难,只能采取雄踞一省,与各省纷起之法。”从此走上了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道路。后来在组建军队时,他认为革命党人是领导者、决策者、组织者,新军、会党是基本队伍。1907年以前,黄兴重在联合会党,1907年开始侧重于运动新军反正。会党和新军虽是武装起义的基本力量,但都不是资产阶级的军事队伍。故黄兴认为有建立自己正式军队的必要,并计划定名为“国民军”。为提高军队的素质,主张开展军国民教育,他多次强调:“现在以提倡尚武教育为最要”,“注意尚武,一以对外,一以发育身体”,具体提出“中学以上,令学兵二年,俾军事教育普及全国,则不待养兵而全国皆兵

——摘编自陶用舒《论黄兴的军事思想》

(1)根据材料,概括黄兴的主要军事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黄兴的主要军事思想。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汉景帝以前,各级官吏多数按军功爵位高低选拔,亦有部分选自侍卫宫苑和随从皇帝的小官。汉武帝时,原来的选官办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于是下令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各级官吏荐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通过考核,择优录用。尔后,又采用不受资产多少限制,依照人口数量,按比例进行选举的办法。对那些确有才干而不肯出来作官的人,通过“征召”的方式,由汉武帝亲自召见,确实有真才实学的,即授给官职。同时,还利用上书言事的形式选官。天下官吏百姓都可上书,只要对国家发展有建树的,就视其所长,授予职位。史称:“式拔于刍牧,弘羊擢于贾坚,卫青奋于奴仆,日磾出于降虏,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朋已。汉之得人,于兹为盛。”

董仲舒进言在长安开设太学,挑选“英俊”子弟入学读书,研读儒家经典,得到汉武帝的采纳。公元前136年,设《诗经》《尚书》《易经》《礼经》《春秋》五经博士,专门传授经学。公元前124年,又为博士官置弟子50人,每年考试一次,学业优异的补为郎中、文学、掌故等官。从此,攻读五经成为进入仕途的必由之路,以致在当时的朝廷官吏中“多文学之士”。

——摘编自徐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革新与变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选官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选官制度改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是19世纪40年代以来社会的、一些流行词汇

根据材料,从每一个阶段中选取一个信息词,从“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发展变迁”的角度提炼一个具体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的竞争环境,强化了人们对各自国家的认同。秦统一中国使一统天下的国家观获得政治上的实现。到了西汉,“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更进一步地被意识形态化。自汉魏之际开始,对国家忠诚被凸显出来,唐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的很多例证,也证明了这一点。两宋士人基本达成一种道德共识:凡沾旧国一命之恩者。不应再改仕新朝。面对金兵的南下,华北民间自发组织的“民兵”、“忠义军”等抗金武装表现突出。清代在修撰《明史》时也专设《贰臣传》以待明朝降臣,这可看作是加强国家认同的一种举措。

——摘编自姚大力《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

材料二: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后来,同盟会在政纲中又阐述了排满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之间的逻辑。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誓词中庄严宣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随后,在清帝退位诏书中也承认:“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位共和立宪国体”。这表达出满洲人对新国家的认同。

——据《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清帝退位诏》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传统国家观的变化趋势,并简析这些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国家观相比,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国家观有何发展,并对其予以简要评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