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朝代 经济 政治 文化 唐 曲辕犁普遍推广。 茶广泛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朝代

经济

政治

文化

曲辕犁普遍推广。

茶广泛种植。

均田田制逐渐瓦解。

港口城市贸易繁荣,“海上丝绸之路”有所发展

实行三省六部制

科举考试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出现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出现谏官。

佛教进入全盛时代,刊印《金刚经》。

诗歌步入鼎盛时期。

书法“颜筋柳骨”。

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田制不立”,土地买卖频繁

宋坊市界限打破,出现纸币交子。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管理海外贸易的市舶司广泛设立。

中央设三司使,地方设知州和通判。

州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体系形成,实行“糊名出法”现谏院。

理学兴起。

词、曲、话本逐渐兴起,出现南戏。

苏黄米蔡四大家,主张“有意无法”。

“三大发明”完成。

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番薯引入中国,棉花广泛种植。

白银逐渐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苏州的丝织业、佛山的治铁业出现。

大规模雇佣劳动的手工工场。

明太祖禁止海外私人贸易。

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

八股取士。

形成完备的科、道监察体系,出现厂卫制度。

学成熟;出现“异端”思想家李贽。

世情小说盛行。

出现总结性科技巨著《本草纲目》(农政全书》等。

西方传教士来华。

 

                                            ——据樊树志《国史概要》等整理

上表为中国唐、宋、明三朝若干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

 

论题:宋代经济政治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阐述:一方面,坊市界限的彻底打破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宋代的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带动了城市生活的丰富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代表市民阶层价值取向的市民文化也随之兴起,词、曲、话本均为市民文化的典型表现。 另一方面,宋代大兴科举,重用文官,知识分子社会地位提升,从而推动了宋代文化的发展。这一时期,儒学思想复兴;艺术家们更多关注意境的表达,而非法度,这就是苏轼强调的“有意无法”。 综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民文化的繁荣,而科举制的推行及文官政治的特色推动了理学的兴起和文艺的发展。 【解析】首先,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如:以宋代为例,从“宋坊市界限打破,出现纸币交子。”“管理海外贸易的市舶司广泛设立。”“词、曲、话本逐渐兴起,出现南戏。”和“州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体系形成,实行‘糊名出法’现谏院。”“理学兴起”“苏黄米蔡四大家,主张‘有意无法’”可概括得出论题:宋代经济政治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宋朝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代表市民阶层价值取向的市民文化词、曲、话本兴起,宋代大兴科举促进儒学发展,出现理学和文艺发展进行阐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习惯以文化为优先认同单位的古代士大夫,对明清之际天崩地陷式的巨变实在难以接受。在他们看来,王朝的覆灭便等同于文明的灭绝。在这种痛苦感情的刺激下,以“华夷之分”提炼出来的民族主义,在当时的士人群体中颇具号召力。可当亡国的刻骨铭心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去,当满清皇权依靠文化的普世主义确立自己合法性的时候,这种激烈的民族主义也随之瓦解。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

材料二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过去”与“现在”不断交互和彼此制约的过程中逐步构建并于甲午后初步形成的。为救亡图存,维新派主张“满汉平等”,“合举国之民心”;立宪派主张“合族救国”;民国后,孙中山将“驱除鞑虏”转变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使世界强国不敢轻视中国”。晚清中国思想界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流动局面。但剖析各种思潮。不难发现民族主义贯穿其中。

——摘编自俞祖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类型及主导价值》等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清之际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主要区别。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过程的特点,说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对民主革命与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陈独秀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时,敏锐地意识到“当下的革命阻力已不再是表面上的制度与体制是否与现行的社会政治形势相一致,而是体制层面的价值体系是否符合民众之心理”。陈独秀强调的是

A. 辛亥革命完成了政治革命的任务

B. 民主共和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

C. 提高国民觉悟是政治变革的前提

D. 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生态优化

 

查看答案

学者马勇认为:“甲午战后,朝野上下很快重建了维新共识,着力克服先前三十多年洋务新政埋头经济不问政治的偏向,开始有限度地进行政治改革,地方自治、民间经济、政府管控之外的社会逐渐发育和成熟,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级即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就在政府和外国资本的夹缝中艰难成长。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 中体西用成为维新共识    B. 近代民族工业开始创建

C. 社会团体彻底摆脱政府管控    D. 君主立宪进入改革议程

 

查看答案

抗战以前,西南地区的工矿企业只占全国总数的的6.03%,资本与工人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04%和7.34%;到l944年,西南地区的工矿企业数量占整个国统区的88.63%,资本与工人数分别占93.52%和85.61%。这一变化的历史作用是

A. 改变中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现象    B. 改变地方经济分割的现象

C. 改变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D. 建立起独立的西部工业体系

 

查看答案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外国企业由于拥有巨额资本和强大的生产力,即使在偏僻的山村,其产品比中国对手也更畅销。……把传统纺织作为副业生产的农村妇女失去了工作,农民则连勉强糊口也日益艰难。”这一现象的影响是(  )

A.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B. 外国商品完全取代国货

C. 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D.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强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