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抗战以前,西南地区的工矿企业只占全国总数的的6.03%,资本与工人分别占全国总数...

抗战以前,西南地区的工矿企业只占全国总数的的6.03%,资本与工人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04%和7.34%;到l944年,西南地区的工矿企业数量占整个国统区的88.63%,资本与工人数分别占93.52%和85.61%。这一变化的历史作用是

A. 改变中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现象    B. 改变地方经济分割的现象

C. 改变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D. 建立起独立的西部工业体系

 

A 【解析】从材料工矿企业数量、资本与工人分别占全国总数的数据看出,到l944年,西南地区工业落后的面貌有明显改善,改变中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现象,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B;材料无从体现“中国工业结构”,排除C;D与材料无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外国企业由于拥有巨额资本和强大的生产力,即使在偏僻的山村,其产品比中国对手也更畅销。……把传统纺织作为副业生产的农村妇女失去了工作,农民则连勉强糊口也日益艰难。”这一现象的影响是(  )

A.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B. 外国商品完全取代国货

C. 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D.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强大

 

查看答案

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英文刊物《密勒士评论报》曾写到:(中国)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是在这样两种不同的地区中间: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这不但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此处强调的是

A. 土地政策的重要性

B. 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C. 内战胜利的可能性

D. 国家前途的预见性

 

查看答案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钱穆等学者强调继承和发扬孔孟程朱陆王的思想,以之为中国的根本精神,并以其为主体来吸收、接受和改造西方近代思想,在思想界兴起了一股保卫、复兴中华文化的思潮.其目的在于

A. 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民心反抗外来侵略

B. 为国民党的一党专制统治提供理论依据

C. 抵制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迅速传播

D. 批判五四运动以来国内流行的西化思潮

 

查看答案

经过长征之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与蒋介石集团的地缘矛盾明显缓解,在中日民族矛盾日渐加剧的情况下,出现了国共两党和平共处乃至联合抗战的可能性,所以说当时国内政治格局和国共政策的所有变化都与长征带来的地缘变化有关。这说明长征

A. 消除了国共两党的分歧和矛盾    B. 是国共走向合作的根本保障

C. 有利于国共合作抗日的实现    D. 为中国革命保存了革命主力

 

查看答案

1925年,中共四大在《对于农民运动之决议案》中提出“宣传农民组织农民的方法,自当从目前的实际问题入手”,涉及到反抗地主、苛税、匪祸、兴办水利等方面。19269月,中共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通过《农民运动决议案》,指出“农民政纲仍是在租额、高利、苛捐等问题上”。这反映当时中共中央

A. 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B. 认为农民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力

C. 农村工作与革命中心任务相结合

D. 注重解决农民的迫切愿望和要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