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史.职官志》载:明朝中期以后,“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

《明史.职官志》载:明朝中期以后,“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于寺人”。这种现象反映了

A. 宦官内阁彼此倾轧

B. 决策权力趋于异化

C. 相权膨胀威胁皇权

D. 政局混乱皇权失控

 

B 【解析】材料中“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于寺人”说明明朝宦官控权力较大控制了内阁,这体现了决策权逐渐走向异化,故B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决策权控制在宦官手中,故A项错误;明太祖时废除丞相制度,故C项错误;内阁制度的发展,体现出皇权的加强,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为秦朝中央官制结构图,据此可知

A. 宗法制度不断强化

B. 家国同治特点突出

C. 君为臣纲思想形成

D. 三公分享政治权力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辽承天太后萧绰(953-1009年)是辽朝历史上最富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大力推进社会改革。把原先隶属宫帐的奴隶户改编为部族,又把原来处于奴隶地位的旧部族经改编增置为平民性质的新部族;首开科举,虽仅取一人,却意义重大;实现蕃汉同律,同时剥夺契丹贵族和奴隶主的某些司法特权;参考宋朝制度,确立了官员考核办法;把穆宗朝以来胁迫为部曲的奴隶都改为向朝廷纳税的编民。在位期间,两败宋军,为辽争取了岁币,也为两国争取了百年的和平,开创了辽国的盛世。

——摘编程少文《辽史漫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承天太后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辽承天太后改革的积极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充满了冲突,冲突是历史的常态,甚至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没有冲突的历史是不可想象的。冲突的结果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由冲突引发的斗争往往导致一方的全胜和他方的全败,胜利的一方完全消灭另一方。这种结局看似利落,但造成的社会撕裂却是巨大的,人民为此付出极大的代价,而重构社会则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第二种,由于种种偶然或必然的因素,冲突却常常以融合而告终,斗争的过程可能很激烈,融合的经历可能很漫长,但结局却不是一方吃掉另一方,而是双方都被改造、又都被保留。被改造的双方其实是互相吸取的,由此产生一个新事物,这个新事物从对应的双方都获得生长点,于是同时传承双方,又同时扬弃双方。新社会就是这样产生的。

——摘编自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围绕“冲突→斗争→融合(妥协)”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面对战争带来的惨烈后果,既需反思战争,更需重新认识战争带来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二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袁伟时认为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没有赢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19196月,北京《晨报》就政府派军警抓捕上街演说的学生发表时评:打雷,闪电,下雨,一时天地如晦。记者这个时候,不禁发了悲天悯人的感想,何以故呢?因为老天大怒的时候,正是那几百位青年学生被围的时候。《鲁迅日记》记载当日:晴,下午昙(多云)……晚大风一阵后小雨。两者对当日天气说法不尽相同,对此正确的看法是

A. 前者是记者的亲历见证,晨报叙述应为准确

B. 后者是新文化运动先驱,记述应为真实可信

C. 时评带有明显政治倾向,存在夸张描述可能

D. 日记具有个人主观色彩,鲁迅记载不能采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