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充满了冲突,冲突是历史的常态,甚至是历史发展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充满了冲突,冲突是历史的常态,甚至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没有冲突的历史是不可想象的。冲突的结果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由冲突引发的斗争往往导致一方的全胜和他方的全败,胜利的一方完全消灭另一方。这种结局看似利落,但造成的社会撕裂却是巨大的,人民为此付出极大的代价,而重构社会则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第二种,由于种种偶然或必然的因素,冲突却常常以融合而告终,斗争的过程可能很激烈,融合的经历可能很漫长,但结局却不是一方吃掉另一方,而是双方都被改造、又都被保留。被改造的双方其实是互相吸取的,由此产生一个新事物,这个新事物从对应的双方都获得生长点,于是同时传承双方,又同时扬弃双方。新社会就是这样产生的。

——摘编自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围绕“冲突→斗争→融合(妥协)”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示例1: 论题:英国通过斗争与融合,形成了君主立宪制。 阐述:1603—1640年间,国王与议会的关系一步步由冲突走向对抗,最终发展成以王权为一方和以议会为代表的另一方的全面大内战。克伦威尔死后,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议会与国王的冲突重新形成。1688年,“光荣革命”爆发,英国人用融合的手段调节了双方的对抗。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进一步限制了王权,保障了议会的地位。在不断削弱王权的过程中,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示例2: 论题:1787年美国在斗争与妥协中产生了宪法(1787年宪法是不同利益群体斗争与妥协的结果)。 阐述:美国独立之初,社会动荡。1787年召开制宪会议,会上围绕中央与地方、大州和小州、北方和南方之间的权利问题展开斗争。经过争论,各方相互妥协,会议最后通过了1787年宪法。在宪法框架下,美国采用联邦制,联邦政府权力加强,各州拥有一定的独立性,中央与地方间达成妥协;各州在地位上保持平等,参议员每州都是两名,按各州人口比例决定众议院的议员数,大小州达成妥协;允许保留奴隶制度,将五分之三的奴隶人口计算在总人口中,南北方之间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调和。总之,美国1787年宪法是充满斗争与妥协的产物,巩固了北美独立战争的成果,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的主题“历史充满了冲突,冲突是历史的常态,甚至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再根据两则材料分别反映的对于冲突的不同解决方式以及带来的不同结果,可以看出斗争和妥协的方式各有利弊,应当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采取灵活具体的方式。如英国通过斗争与融合,形成了君主立宪制;美国在斗争与妥协中诞生了1787年宪法。这两种结果都推动了两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进步。据此确定论题,然后联系所学有关史实来论证说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面对战争带来的惨烈后果,既需反思战争,更需重新认识战争带来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二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袁伟时认为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没有赢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19196月,北京《晨报》就政府派军警抓捕上街演说的学生发表时评:打雷,闪电,下雨,一时天地如晦。记者这个时候,不禁发了悲天悯人的感想,何以故呢?因为老天大怒的时候,正是那几百位青年学生被围的时候。《鲁迅日记》记载当日:晴,下午昙(多云)……晚大风一阵后小雨。两者对当日天气说法不尽相同,对此正确的看法是

A. 前者是记者的亲历见证,晨报叙述应为准确

B. 后者是新文化运动先驱,记述应为真实可信

C. 时评带有明显政治倾向,存在夸张描述可能

D. 日记具有个人主观色彩,鲁迅记载不能采信

 

查看答案

素有“民间思想家”之称的王康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五四”的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是在国外。这说明五四运动

A. 由外国领袖组织发动

B. 是十月革命在中国的翻版

C. 受到世界各国的援助

D. 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查看答案

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帝国主义干涉使南京临时政府内外交困,被迫解散

B.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但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C. 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孙中山出走海外

D. 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迫使孙中山辞职

 

查看答案

1911年12月,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1912年3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前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对总统权力作出严格限制。袁世凯为了称帝,颁布的《中华民国约法》又恢复总统制。材料主要反映出

A. 法律制定服务于权力斗争

B. 国人积极实验各种共和制

C. 国家逐渐从人治走向法治

D. 责任内阁制不符中国国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