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早在1915年,德国就通过丹麦向...

【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早在1915年,德国就通过丹麦向俄国作和谈试探。接着,又通过俄国皇宫的一女侍官向沙皇接连递信。1916年7月起,德俄双方在瑞典首都频繁进行非官方的外交和谈。德国试图与俄国单独媾和,以分化协约国集团,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只是因俄国受制于英法俄三国协约,以及国内主战派的激烈反对,德俄单独媾和未获成功。1916年下半年,随着各交战国的政治、经济危机的加剧和阶级、民族矛盾的激化,人民和平呼声日高,统治集团中的主和派也积极活动。德国抢先提出和谈,以缓和国内外矛盾。

  12月12日,德国政府以自己及其同盟国的名义向协约国发出照会,建议和谈。但没有提出具体条件,只是泛谈“和平与和解”。贝特曼踌躇满志地以为协约国的答复“将不会是拒绝”。然而他对形势的估计又错了。在协约国阵营中,主和派的力量尚不足以左右政府的政策。法国的白里安政府视德国的和谈为“陷阱”,英国刚上台的劳合·乔治则是带着一个争取全面胜利的方案执掌政权的,俄国不敢单独行动。12 月30日,协约国集团以“赎罪、赔款和保证”的前提条件回答了德国的和谈建议。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期间德国要求与协约国和谈的历史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期间德国要求和谈愿望最终破灭的原因。

 

(1) 背景: 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德俄进行了非官方的外交和谈;参战国国内反战运动高涨。 (2) 原因: 协约国中主和派力量的不足; 三国协约的制约;协约国力量优势日益凸显;协约国提出的和谈条件超出了德国预设。 【解析】本题考查一战期间德国要求与协约国和谈的历史背景和要求和谈的愿望最终破灭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一战期间德国要求与协约国和谈的历史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1916年7月起,德俄双方在瑞典首都频繁进行非官方的外交和谈”“德国试图与俄国单独媾和,以分化协约国集团,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1916年下半年,随着各交战国的政治、经济危机的加剧和阶级、民族矛盾的激化,人民和平呼声日高”等信息分析得出。 (2)一战期间德国要求和谈愿望最终破灭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在协约国阵营中,主和派的力量尚不足以左右政府的政策”“法国的白里安政府视德国的和谈为‘陷阱’,英国刚上台的劳合·乔治则是带着一个争取全面胜利的方案执掌政权的,俄国不敢单独行动”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49—1979年,是我国住房发展相对缓慢的时期。根据相关资料,国家在这30年内投入374亿元巨资建设住房,但仍不能满足城镇职工居民的需求。同时,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低租金的福利分房制度,国家和企业为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延缓了我国住房建设的进程。从1978年开始,国家和企业一方面增加住房投资,加快住房建设步伐,另一方面开始探索改革住房制度。1980年4月,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住房改革要走商品化的路子,从而揭开了住房制度改革的大幕。1982年,国家有关部门设计了“三三制”的补贴出售新建住房方案,即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各承担1/3,并在郑州、常州、四平、沙市试点。1985年,住房制度改革从“三三制”售房转向租金制度改革的研究和设计。

——据谢然浩《中国住房商品化20年》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住房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住房制度改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开过众多“革命借条”,如表1所列的三张代表性“革命借条”。

表1

时间、地点

名称

内容

1930年 湖北孝感

红军借条

“因我们红军现在擴大武裝經濟特向楊長銀先生借大洋四百元  经济困难

隊長涂杏(印章)  红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七大隊孝感縣特務营第一分隊”

1945年湖南宝庚(今邵阳)

八路军借条

“借爱国人士周莲池先生大米陆拾肆斗、大肥猪壹条、银元肆佰贰拾块、钢钱伍佰块、小钱十贯,祖国统一时来中央。八路军贺龍(盖有贺龙和陈菊生的印章)  一九四五年 三月”

1949年湖南宁远

解放军借条

“今借到张先生土荣家馬壹匹此据  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南军区湘南司令部《朱印》  十一月十三日条”

 

——据《湖南发现1945年八路军借条》等整理

根据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围绕“革命借条”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13年和1833年,英国废除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和中国的贸易垄断权。19世纪20年代,英国与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把工业品的进口税率降低到平均30%的水平。1841-1846年,又取消了605种商品的进口税,降低了1035种商品的进口税。1846年废除了直接损害工厂主利益的谷物条例。1849年终止了从17世纪50年代保留下来的航海条例。1860年,英、法签订英法通商条约,条约规定两国互享最惠国待遇,减免双方重要商品的关税。

——摘编自高德步《中国经济简史》

材料二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郑观应、薛福成等人先后提出世界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即由各国的相互隔绝的时代变为互相“联属”的时代。他们还认识到,导致这种时代变动的原因是西方各国工业发展,商务发达,使“环地球九万里之中,无不周游贩运”。速商贸易是沟通各国的桥梁,联系世界的纽带。他们谈到这种认识时说,“商务未兴之时,各国闭关而治”“划疆自守,不相往来”“今则百货流通,各商云集”,从而形成了各国交往、相互通商的新局面。薛福成说:“余观火轮舟车之迅捷,因念人心由拙而巧,风气由朴而华,固系宇宙间自然之理。”……在对这种局势发出的大声疾呼中,郑观应以“鲸吞蚕食,虎踞狼贪”来描述这个局面竞争的残酷,可谓痛切而形象。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

(1) 根据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推行的通商贸易政策,并说明该政策得以推行的原因及影响。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学者对通商贸易的认识,并加以简要评价。

 

查看答案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提上了联合国的议事日程。1977年联合国正式提出“发展权”的概念;1986年又通过“发展权利宣言”,确定发展权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发展机会均等是国家和组成国家的个人的权利。这反映当时

A. 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B. 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C.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D. 国家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确立

 

查看答案

1953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中央九月全会上指出,农业部门“大批农业专家和集体农庄工作人员把精力花在制作各种各样的报告、呈文和报表上面去了”。由此可知,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试图

A. 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B. 扩大农业的自主权

C. 以增产为主要目的    D. 改变集体农庄道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