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至隋唐两宋,儒释道三教鼎立的局面达到了一个高潮,三教理念的交流也空前频繁。这一状...

至隋唐两宋,儒释道三教鼎立的局面达到了一个高潮,三教理念的交流也空前频繁。这一状况

A. 表明统治者提倡三教并行

B. 推动了“三教合一”形成

C. 说明儒学正统地位已丧失

D. 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B 【解析】根据“至隋唐两宋,儒释道三教鼎立的局面达到了一个高潮,三教理念的交流也空前频繁”,结合所学,随着三教理念的交流的繁荣,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B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统治者提倡三教并行”,排除A;儒家思想一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C不符合史实;宋朝没有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愿陛下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在长安创办太学。由此可见太学

A. 违背了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方向

B. 促使儒学教育民间化和制度化

C. 是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学校

D. 彻底改变贵族垄断官位的局面

 

查看答案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A. 重视道德的意义

B. 肯定人的价值

C. 强调知识的作用

D. 推崇君主权威

 

查看答案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 儒家“仁爱”思想

B. 墨家“兼爱”思想

C. 儒家“礼治”思想

D. 墨家“非攻”思想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见解。一种认为:20世纪初,即1900年起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另一种认为: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现代卷》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就材料中关于“世界现代史开端”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论述。

 

查看答案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现。

材料一从《法经》到《大清律》,中国封建法典具有明晰的因革关系,长期以来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素有中华法系之称。中国古代“法自君出”,君主始终掌握国家的最高立法权,一切法典、法规皆以君主名义颁行,皇帝的诏书往往成为法律。中国古代法律,强调遵行礼教,强调纲纪伦常,礼的许多内容被直接写进法律。同样的行为不一定同罪,同样的罪名不一定同样处刑,行为人的等级身份和血缘关系成为定罪量刑的必要前提。皇帝掌握国家最高司法权。中央设司法机构,辅佐皇帝的重臣可以过问司法,但是司法长官不能过问行政。地方的行政官吏兼任司法审判。

——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人权宣言》节选《拿破仑法典》节选

 

人们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包括自由、财产和反抗压迫。

法律是公共意识的表现,所有公民都有权参与政府。每位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自由。

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民事权利是指非政治性权利。

……

第488条:满21岁为成年,每个人从成年之日起,都享有平等的民事行为能力。

……

第546条:给予动产和不动产所有人以充分广泛的权利和保障。

 

 

材料三梁启超认为:“以今日之中国视泰西,中国固为野蛮也。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西方各国重视法治,能做到以法治国,所以西方各国日益强盛。而晚清统治,长期以来以守旧为荣,以变法为戒。久而久之,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的富强,形成国势日衰的局面。立宪法为一切法度的根源……国会是确立法治国家的基础……行司法独立为立宪政治之根本。”

孙中山认为:“宪法者,国家之构成法,亦即人民权利之保障书也。宪法是立国的基础,国家强弱之点尽在宪法。有了良好的宪法,才能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和国。政治上的宪法,就是支配人事的机器……我们现在来讲民治,就是要把机器给予人民。”

李大钊认为:“现在的法律是阶级的法律,在法律的下面有经济的构造作它一切的基础。经济组织一有变动它就跟着变动。照法律而言,必须将旧的经济生活与秩序,废止之,扫除之,如私有权。另规定一种新的经济生活与秩序,将资本财产法、私有法改为公有法之一种制度。”

——贾孔会《中国近代法律思想与法制革新》

(1)结合材料和所学,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人权宣言》与《拿破仑法典》两部法律文件内容的异同。

(3)结合所学,从社会发展与法律思想变迁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