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瞿秋白,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19...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瞿秋白,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1917年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主修俄语。这期间,由于对现状极度不满而又找不到出路,秋白的苦闷彷徨达到了极点,他自称这段时间是他“最枯寂的生涯”。1920年秋白以《晨报》特约记者身份前往莫斯科,撰写了大量通讯,介绍苏俄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在苏俄期间,多次会见列宁、托洛茨基等领导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职业革命家。1923年为中共三大起草党纲草案。1924年,参与国民党一大大会宣言起草工作。大革命失败后,秋白参加了南昌起义的决策,主持了八七会议,并作了《将来工作方针》的报告。1930年后,瞿秋白大力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鲁迅一起,领导了中国革命文化运动。1935年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敌人对秋白软硬兼施,劝降、诱降均告失败,6月18日,秋白赴刑场,一路上神态坦然,用俄语吟诵《国际歌》,在“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的口号声中,饮弹洒血,从容就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瞿秋白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瞿秋白对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贡献。

 

(1)新文化运动使知识青年获得思想解放;俄国十月革命与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瞿秋白忧国忧民的情怀;瞿秋白赴俄考察加深了对共产主义的认同。 (2)宣传报道苏俄实况,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参加中共三大,参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战略决策;主持八七会议,为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共指明前进方向;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播(推动革命文化运动发展);其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成为激励后人的宝贵财富。 【解析】(1)原因:根据“1917年”分析得出新文化运动使知识青年获得思想解放;根据“介绍苏俄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得出俄国十月革命与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根据“由于对现状极度不满而又找不到出路,秋白的苦闷彷徨达到了极点”分析得出瞿秋白忧国忧民的情怀;根据“在苏俄期间,多次会见列宁、托洛茨基等领导人”分得出瞿秋白赴俄考察加深了对共产主义的认同。 (2)贡献:根据“介绍苏俄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宣传报道苏俄实况,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根据“1923年为中共三大起草党纲草案。1924年,参与国民党一大大会宣言起草工作”得出参加中共三大,参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战略决策;根据“秋白参加了南昌起义的决策,主持了八七会议”得出主持八七会议,为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共指明前进方向;根据“瞿秋白大力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鲁迅一起,领导了中国革命文化运动”分析得出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播(推动革命文化运动发展);根据“在‘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的口号声中,饮弹洒血,从容就义”得出其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成为激励后人的宝贵财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赫鲁晓夫执政后,制定了以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为主要内容的对外新战略,即“三和路线”。1955年5月苏联放弃长期坚持的只有先解决德国问题才能签订对奥和约的立场,签订了《奥地利国家条约》,结束四大国对奥的分占和管制。1959年9月赫鲁晓夫访美,同艾森豪威尔总统举行战后两国首脑首次最高级会晤——戴维营会谈,此后又于1961年同肯尼迪总统举行了维也纳会谈……赫鲁晓夫在苏联火箭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火箭核战略”,认为苏美军事差距已经缩小,要求苏美合作主宰世界。对不愿接受其控制的东欧国家,苏联施加强大的政治、经济压力甚至进行军事干预……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是苏东国家经济、军事合作的场所,同时也是苏联控制东欧国家的工具……赫鲁晓夫执政期间,苏联向22个亚非国家提供了38亿多美元的经济援助,力图以此影响受援国政治发展的方向,加深它们同苏联的关系,并谋求对美国政治上的优势。

——摘编自金学明主编《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三和路线”的实施情况。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赫鲁晓夫“三和路线”实施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宋代之前的科举,有所谓的“行卷”之说,即应试举子将自认为自创的最优秀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之前投呈给当时的名公世卿及文坛上有名望地位的人,求得他们的赏识,冀图通过这种考前的人际交往和运作,影响知举官的阅卷取舍。一旦被录取,双方就有了座主、门生的师生关系……宋太祖在建隆三年(962年)九月即下诏:“及第举人不得呼知举官为恩门、师门及自称门生。”开宝六年(973年)更举办科举的殿试制度,把科举名次的最后决定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本人手中,及第进士皆“天子门生”。后来宋廷又对科举实行“封弥、誊录”诸法,加上朝廷重典的震慑,知举官徇私舞弊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遏止。

——摘编自同礼《宋代对科举制度的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科举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科举制改革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这是一个杂草已蔓延到了上帝的葡萄园的时代!这是一个现代欧洲就此诞生的时代!”美国著名学者威廉·曼彻斯特在其著作《黎明破晓的世界》中,以优美的散文风格及严谨的历史叙述,带领我们领略了中世纪从摇摇欲坠到涅槃重生的历史。

结合材料与14—16世纪欧洲的相关史实,围绕“黎明破晓的世界”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出所拟论题,阐述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古代中国,几乎从来没有受到过真正强大的文明挑战,始终相信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凡是周围的国家,中国人就相信他们文明等级比我们低,应当向我们学习、进贡、朝拜。天朝只看重藩属是否归顺,而轻视疆土划分。

历代王朝认为模糊波动的边界反而有助于鼓励蛮夷的幕化之心,清晰稳固的边界却会阻断华夏文明价值的扩张,疆域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朝贡体系自汉末就得到了确认,并在此后成为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定制,一直沿用到19世纪中后期。”中国近代之前主要以列封藩邦属国的形式巩固边关。

——摘编自葛兆光《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

材料二19世纪中叶后,清王朝面临强敌窃边的边疆危机。1865年,薛福成先后追随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担任其幕僚,长期办理洋务外交,得以了解和学习西方外交理念及其运作方式,外交思想逐步近代化。在与英国进行西南边界勘定和界务谈判中,明智而务实的薛福成抛弃传统的“天下一王土”观念,代之以“寸土必争”的领土主权意识。1892年,薛福成与英国就滇缅边界划分进行了多次谈判,援引国际公约,收回了滇边部分领土和权益。他还力请朝廷选将练兵,切实加强西南边境的军事防卫。西南地区从王朝国家的“藩篱”,变成了与内地“唇亡齿寒”的边防要地。中法战争后,清王朝分别与法、英勘定滇缅、滇越、粤越以及西藏与尼泊尔、东北与日朝之间的边界线,这些较为清晰的现代民族国家间的边界线,意味着传统的属国或朝贡关系最终裂变。

——摘编自林开强《清王朝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简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与近代中国两种疆域边界观念的不同,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的积极意义。

 

查看答案

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西方现代社会。国家以社会的名义“侵犯”自本,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和财富分配。这反映出的是西方发达国家

A. 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混合经济”

B. 削弱私人资本,避免盲目竞争

C. 培养国营企业,大力推行国有化

D. 完善福利制度,保障公民权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