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据统计,西汉到清...

“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据统计,西汉到清末,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仅明清两代就有5935人,约占总数的57%。它表明中国古代自汉以来

A. 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B. 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C. 官僚机构日益膨胀

D. 追谥准则渐趋完善

 

A 【解析】“仅明清两代就有5935人”是因为明清时代对官员的思想控制加强而导致的,即材料强调了自汉以来思想控制日趋严密,但材料并不涉及行政效率以及官僚机构膨胀的问题,材料也未强调追谥准则渐趋完善的问题,所以本题只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展示了一幅绘制于明中后期的缣帛《丝路山水地图》。原为内府使用的青绿山水手卷,包含了大量原始的地理信息,共画出了211个地理坐标,许多丝路上的重要城市都有清晰的标注。它反映了

A. 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的高超

B. 当时中国世界地理知识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C. 我国古代绘画技法的成熟

D. 当时中国与西方贸易交流空前繁荣与活跃

 

查看答案

隋唐立法工作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例律首列“十恶”为常赦所不赦的十项大罪,具体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其性质或为危及君权、或为破坏家族伦理,皆在严禁之列。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深受儒家宗法理论影响

B. 与孔子“仁爱”思想背道而驰

C. 是理学思想的法律体现

D. 以维护君主专制为唯一的目的

 

查看答案

《韩非子•显学》云:“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求贤于他国的情况也相当常见,特别是秦国,尤以善于使用外来的客卿著称。以上现象反映了

A. 封建制下等级观念破坏殆尽

B. 任人为贤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普遍现象

C. 封建官僚政治制度自此确立

D. 抑制旧贵族势力成为这一时期中心任务

 

查看答案

(题文)[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周敦颐(1017—1073年),仁宗时在各地做州县官,讲授《易》学,号濂溪先生。周牧颐取《老子》和道教的学说,与《易》经相糅合,著《太极图说》,又著《通书》阐发宗旨。他采《老子》的“有生于无”说,提出天地、阴阳、五行、万物都出于太极和无极,最后又回到太极、无极。这种对自然界的说明,应用到人类社会:“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故天下之众,本在一人(皇帝)”。周敦颐还汲取佛教的禁欲主义,与他的无极说相结合,进而创立了“无欲”的说教。“无欲,故静”,“静”是最高境界,也是人类的最高的道德标准,由此提出“主静”之说。周敦颐认为,人们如果“主静’’,也就能做到“诚”。“诚”即是“无为”,“寂然不动者,诚也”。从而提出“诚”的概念,认为这是“圣人之本,性命之原,五常之本,百行之原”。

周敦颐的学说在仁宗时代还并没有多少社会影响,他在当时的学术地位,也是不高的,但是后来的理学家对他极力推崇。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周敦颐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周敦颐上述思想产生的主要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当1914年8月大战爆发后,日本朝野好战分子,都认为大战是变中国为日本附属国的绝好时机。1914年12 月,日本政府正式确立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15年5 月,袁世凯被迫答允了这一丧权辱国的条约。

  英、法、俄、意等帝国主义由于本身已陷入欧战,为了保存自己侵华的既得利益,竞相与日本妥协和勾结。1917年春,英、法、俄、意等国纷纷与日本订立密约,迎合讨好日本,出卖中国。在大战期间,惟有美国是日本独霸中国的一大心患。美国在与日本的抗衡中,政治上有争夺也有勾结,经济上则乘虚而入,渗透扩张。1917年11月在华盛顿与日本签订的《蓝辛石井协定)则是美国政治上妥协日本,经济上抗衡和威胁日本的文证。

  ———摘编自陈国清《简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若干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侵华格局的变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