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韩非子•显学》云:“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求贤于他国的...

《韩非子•显学》云:“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求贤于他国的情况也相当常见,特别是秦国,尤以善于使用外来的客卿著称。以上现象反映了

A. 封建制下等级观念破坏殆尽

B. 任人为贤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普遍现象

C. 封建官僚政治制度自此确立

D. 抑制旧贵族势力成为这一时期中心任务

 

B 【解析】求“贤”于他国的情况也相当常见等字眼足以证明材料意在强调任人为“贤”成为了战国时期的普遍现象,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封建制下等级观念是森严的而非破坏殆尽,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战国时期封建官僚政治制度并未确立,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任人唯贤而非抑制旧贵族势力,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题文)[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周敦颐(1017—1073年),仁宗时在各地做州县官,讲授《易》学,号濂溪先生。周牧颐取《老子》和道教的学说,与《易》经相糅合,著《太极图说》,又著《通书》阐发宗旨。他采《老子》的“有生于无”说,提出天地、阴阳、五行、万物都出于太极和无极,最后又回到太极、无极。这种对自然界的说明,应用到人类社会:“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故天下之众,本在一人(皇帝)”。周敦颐还汲取佛教的禁欲主义,与他的无极说相结合,进而创立了“无欲”的说教。“无欲,故静”,“静”是最高境界,也是人类的最高的道德标准,由此提出“主静”之说。周敦颐认为,人们如果“主静’’,也就能做到“诚”。“诚”即是“无为”,“寂然不动者,诚也”。从而提出“诚”的概念,认为这是“圣人之本,性命之原,五常之本,百行之原”。

周敦颐的学说在仁宗时代还并没有多少社会影响,他在当时的学术地位,也是不高的,但是后来的理学家对他极力推崇。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周敦颐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周敦颐上述思想产生的主要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当1914年8月大战爆发后,日本朝野好战分子,都认为大战是变中国为日本附属国的绝好时机。1914年12 月,日本政府正式确立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15年5 月,袁世凯被迫答允了这一丧权辱国的条约。

  英、法、俄、意等帝国主义由于本身已陷入欧战,为了保存自己侵华的既得利益,竞相与日本妥协和勾结。1917年春,英、法、俄、意等国纷纷与日本订立密约,迎合讨好日本,出卖中国。在大战期间,惟有美国是日本独霸中国的一大心患。美国在与日本的抗衡中,政治上有争夺也有勾结,经济上则乘虚而入,渗透扩张。1917年11月在华盛顿与日本签订的《蓝辛石井协定)则是美国政治上妥协日本,经济上抗衡和威胁日本的文证。

  ———摘编自陈国清《简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若干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侵华格局的变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朝中期,州县借口弥补所征赋税银两在熔铸中的损耗,于正赋之外而任意加增税额(火耗)。顺治和康熙皇帝先后颁布过禁令:官吏征收钱粮,私加火耗者,以犯赃论。但是,在低俸禄制度和官僚体制下,不仅屡禁不止,反而有增无减。到雍正时,积弊已久,农民不堪重负。为解决由于州县加增火耗和滥摊派而引发的严重的社会问题,雍正果断决定实行耗羡归公和高薪养廉之制。耗羡归公后,耗羡银的用途主要有三:一是用于各官养廉;二是弥补地方财政亏;二是冲地方公务之费及“通省遇有不得已之费,即可支应。”此举先由山西、河南开始,然后推行全国。

  ———摘编自佟春林《雍正的耗羡归公和养康银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雍正年间耗羡归公制度实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耗羡归公制度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短促的二十世纪仿佛一张三联画,或者说,像一个历史的三明治。从19 14 年起,到二次大战结束,是大灾难的时期。紧接着,是一段经济成长异常繁荣,社会进行重大变迁的25 至30年期;这短短数十年光明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恐怕远胜任何长度相当的历史时期。而本世纪的最后一部分,则是一个解体分散、彷徨不定、危机重重的年代。

——— 摘编自[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1914~1991》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明确写出观点,论述须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几千年来通行的都是居家养老,并形成一整套的完备体系。民间社会通行的

主导观念是“父母在,不远游”;因“孝”为“忠”之基础,故统治者提倡的也是以孝治天下。自隋朝开始,法律就严禁祖父母、父母在世时,子女“另立门户、分割财产、供养有缺”。在思想观念上,民众自幼就接受儒家孝道教育,元代《二十四孝》成为专对幼儿进行孝道教育的通俗读物。历朝还经常以皇帝下诏的形式旌表和奖励孝子,康乾时期还曾多次在宫中举行宴请民间老人的“千叟宴”。除此之外,宋、元、明、清时由官府举办的救助机构遍设于全国府、州、县,历代还有各种养生方法的流行。

  ———摘编自郭培贵《中国古代养老制度的现代启示》

材料二

中国现代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对比表

类目

时间   

养老方式

 

属性

 

变迁过程

1949- 1956年

土地养老

 

个人养老

随土地制度改革,依习俗自发演变,自上而下

1956- -1978年

集体养老

 

集体养老

 

政府引导,由初级向高级演变,自上而下

1978- -1992 年

 

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

 

安徽农民创新,政府向全国推广,先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

1992--2002 年

 

老农保

 

个人缴费为主的社会养老

政策引导、地方自建,自上而下

2002--2013年

新型农村养老

 

个人、政府、地方分

担的社会养老

中央主导,先在地方试点后全国推广,自上而下

 

 

———孙贵博《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变迁的过程与结果》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居家养老体系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重视居家养老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现代农村养老制度变迁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

说明养老制度的历史价值。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