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古代西方一直称中国为“seres”和“china”,它们的意思分别是“丝绸之国”...

古代西方一直称中国为“seres”和“china”,它们的意思分别是“丝绸之国”和“瓷器”,可见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丝绸和瓷器就是古代中国的象征。下列关于中国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商朝时期我国出现了原始瓷器

B. 唐朝时期我国的瓷器制作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C. 明清时期洛阳是全国的“瓷都”

D. 明中叶丝织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 【解析】洛阳是全国的商业中心,全国的“瓷都”是景德镇而非洛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商朝时期我国已经出现了原始瓷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唐朝时期我国的瓷器制作的确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明中叶丝织业已经有了雇佣关系,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元代王桢所著的《农书》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农书,其中《农器图谱》占全书五分之四篇幅,收录了农业、手工业工具100多种。下列图中反映三国时期技术成就的是

A.

B.

C.

D.

 

查看答案

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A. 自给自足

B. 土地私有

C. 铁犁牛耕

D. 男耕女织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是观念的囚徒……真正的革命发生在人们的头脑中,这就是观念的革命。观念革命是对既定价值的一次全面再评判,它把人的精神从旧思想的樊篱中解放出来,引入一个崭新的世界。如果只有技术革命而无观念的革命,那么人类的苦难几乎就会自动地增加。历史上,观念革命总是无法跟上技术革命的步伐。如果固守传统观念不变,限制、削减技术的发展,就等于在做削足适履的蠢事,只会令人类大吃苦头。

——摘编自《爱默生和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观念革命与科学革命的关系”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戏剧、古希腊戏剧和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流派。印度梵剧产生于公元一、二世纪,而古希腊戏剧则在公元前五世纪即已成熟。普遍的观点认为中国古代戏剧成型于公元十一、二世纪左右的宋金时期,比印度梵剧晚了大约1000年左右,比古希腊戏剧则晚了约17个世纪。

材料二《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情”的力量。杜丽娘为情而死,为情而复生,成为有情人的典型。杜丽娘出生官宦之家,自幼受到无所不在的封建文化束缚。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中唯一的悲剧。这虽然是悲剧,却歌颂了纯真的爱情。罗密欧与朱丽叶冲破家族的世仇勇敢追求真爱,并且为了对方不惜献出生命

——摘自梁军童《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人文主义思想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古希腊戏剧早生而中国古代戏剧晚熟的客观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思想内容的相似之处,并分析出现这种相似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希腊的神和人都具有自由奔放、独立不羁、狂欢取乐、享受人生的个性本位意识,而在困难面前又表现出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的精神。威力无穷的命运给古希腊人带来了困惑与恐惧,也培养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精神。此外,他们在与命运抗争中激发出了蓬勃的生命活力。古希腊文学正是在描写人对现世价值的追寻、人与命运的矛盾和抗争中展示了人性的活泼与美丽,表现了人类童年时期的自由、乐观与浪漫。

——摘编自《浅析古希腊人文精神》

材料二文艺复兴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的伟大,并由对人的能力的充分肯定发展到对个人的完美化——即个人的充分发展的有意识的追求……这种个人主义伦理观带来的最显著也最为深远的变化便是现代科学的勃兴……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中世纪、文艺复兴以及宗教改革时期的思想家都认为过去的知识是最可靠的智慧源泉;而18世纪的思想家却不盲从古代权威,决心依靠他们自己的才智领悟知识,他们以“大胆求知”为座右铭,强调科学的自主性和思想的自由活动。他们的共同出发点是承认无知,都会说“我们不知道那里有什么”。于是,他们都觉得有走出去,寻找新发现的必要。

——摘编自赫拉利《人类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人文精神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个人主义的伦理观”的核心内涵,并指出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三,18世纪的欧洲思想家看待知识的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思想家“新发现”的历史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