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17年,中国GDP约12万亿美元,欧元区19国GDP总和仅比中国多出约5千亿...

2017年,中国GDP约12万亿美元,欧元区19国GDP总和仅比中国多出约5千亿美元;2018年中国GDP将超过欧元区的总和。西方经济学家感叹:中国经济的发展将使“全球经济重返历史大部分时间持续的状态,过去150年西方经济超过东方的局面只是特例”。

材料一  罗马与秦汉帝国,都将广大地区组织于一个庞大的经济体系中。但是罗马各地物产的交流,还是在地方性的市场圈内解决;而汉代中国,通过一个道路系统紧密联系为互相依存的整体。中国经济体系一旦编织成形,可以扩展,却难以裂解。中国历史上,国家分裂时经济的重新整合,常早于政权的统一。罗马则不然,地区之间无须依赖一个固定的交通网和固定的资源供求。因此,罗马的经济体系一旦破裂,便没有再求重整的需要。中国的大帝国、文化圈与经济网络,彼此叠合,互相加强,遂有强固的凝聚力。罗马帝国秩序的稳定性不如中国,罗马帝国之后,欧洲、中东、北非裂解为多文化、多族群的列国体制。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⑴依据材料,比较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经济体系的差异,据此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二

注:“宗主国”指近现代世界历史上占领并统治殖民地的西方殖民国家。例如,印度独立以前是英国殖民地,这一时期,英国就是印度的宗主国。

⑵近代西方经济超越东方有多方面的原因,上图呈现了其中一个方面的原因。结合上图和所学对此方面的原因进行说明。

材料三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目的是建立基础工业体系,奠定中国工业化初步基础。经过“一五”计划,中国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工业化基础初步建立。改革开放最初20年,发展最快的是轻工业,纺织、食品等部门在外向型经济的带动下加快增长。进入21世纪,消费结构升级,汽车、住房等需求旺盛,拉动产业结构再次出现重工业化的趋势。中共中央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以信息化进行传统工业改造,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工业化新路径。

当今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商品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并成为约130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已进入工业化的成熟期,拥有大量优势产业和富余产能。中国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中国机床产量占世界的40%以上,发电设备产量占60%以上。这些产能不是落后产能,而是富有竞争力的优势产能。中国的优质产能已经跨出国门,走向全球。中国为世界经济提供强劲的增长动力,成为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

——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史》等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的工业化及其世界地位为视角,对材料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1) 差异:古代中国形成了一个整体性很强全国性的经济体系,稳定性强(联系紧密);促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的高度统一,是自古以来中国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的重要基础。 罗马经济体系呈现地域性的特点,稳定性差;无助于政权的的统一,罗马帝国灭亡后就永久分裂为不同的文化和民族体系。 认识:中国古代统一的经济和政治格局是东方经济长期领先于西方的基础。 (2) 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大肆进行殖民掠夺,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准备条件,造成了东方的贫困和落后。工业革命后,西方经济超越东方,东方国家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3)评分标准: 水平四(14—12分):能够充分理解和运用材料,准确、全面地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化历程及影响,结合所学,多角度分析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策、经济发展情况的关联。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论述完整,语言规范。 水平三(11—8分):能够理解和运用材料,基本概括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化历程及影响。能够结合所学,分析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策、经济发展情况的关联。史论结合,逻辑清楚,但论述不够完整,语言不够规范。 水平二(7—4分):能够运用材料概括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化历程及影响,但不够深入或不够准确。结合所学分析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策、经济发展情况的关联,论述不完整或逻辑性不强,语言不规范。 水平一(3—0分):不能运用材料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化历程及影响。分析与论述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策、经济发展情况的关联,逻辑混乱或没有论述和分析。 【解析】(1)第一问,据材料“汉代中国,通过一个道路系统紧密联系为互相依存的整体。中国经济体系一旦编织成形,可以扩展,却难以裂解”可以得出中国经济体系为:古代中国形成了一个整体性很强全国性的经济体系,稳定性强(联系紧密),认识,由材料“中国历史上,国家分裂时经济的重新整合,常早于政权的统一”可以得出完整的经济体系有利于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统一,为中国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据材料“罗马各地物产的交流,还是在地方性的市场圈内解决”可以得出罗马经济的地域性特点较强。据材料“罗马帝国之后,欧洲、中东、北非裂解为多文化、多族群的列国体制”可以得出,经济的地区性差异不利于国家统一,也是罗马帝国分裂的因素之一。 (2)据材料“指近现代世界历史上占领并统治殖民地的西方殖民国家。例如,印度独立以前是英国殖民地,这一时期,英国就是印度的宗主国”和图片信息可以得出,所述原因为西方国家对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结合早期殖民扩展和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史实加以说明。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材料的基础之上,以中国的工业化及其世界地位为视角对材料进行解读,分析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历程,依据材料的时间信息对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历程进行梳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和所处的世界地位,要求学生做到思路清晰,说明要合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21年3月16日,土耳其和苏俄签定了《俄土友好条约》,致力于改善双边关系。此时两国面临的共同问题是

A. 加快国家工业化建设    B. 反对帝国主义的威胁

C. 发展传统的友好关系    D. 反对大国的霸权主义

 

查看答案

1873—1879年日本各类学校数量统计表(单位:所)

年度

小学校

中学校

师范学校

专门学校(外国教师授课)

1873年

12597

20

 

26

1875年

24303

116

82

110

1879年

28025

784

87

108

 

从上表可以看出,明治政府

①致力于发展近代教育              ②完成义务教育普及

③重视学校教师的培养              ④重视引进外国科技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查看答案

下图漫画反映了

A. 甲午海战北洋水师覆没

B. 国民革命运动遭遇挫折

C. 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D. 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

 

查看答案

下表中变化发生的原因是

A. 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    B. 反封建的启蒙任务已完成

C. 无产阶级取得了政治权利    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查看答案

19世纪末,俄、德、法、日等国企图通过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英国对此持反对态度。1898年, 英国国会通过“维护中国的完整和独立”的决议,声称英国只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 主张在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此举体现了英国

A. 主张与中国平等外交    B. 维护其在华侵略权益

C. 坚持公平贸易的原则    D. 丧失了殖民霸主地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