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元朝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该学者的观点强调了
A. 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 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
C. 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 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
以往的诸侯国,都是早已存在的或由古代氏族部落繁衍而产生的土著氏族组织,而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则是由王廷任命的王室亲戚为首领的外来氏族与土著氏族的结合体。这说明周朝的分封制
A. 实现了周王权力的高度集中
B. 有利于对地方直接管理
C. 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
D. 强化了旧有的宗族意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阏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粱启超,字卓如,广东新会人。四岁起居家就读,跟祖父识字,接受传统文化,聆听众多爱国故事。17岁中举,沿此而行,则或可平步青云。然光绪年间,中国痛遭列强蹂躏,他毅然抛弃昔日追求,踏上坎坷的救国之路。
1890年,梁启超追随康有为,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先有协助编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接着,参与发动“公车上书”。1896年,在其文章《变法通议》中,呼吁“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百日维新”期间,又撰写不少有关新政的奏折、章程。变法失败后,他流亡日本。严酷的现实证明,改良的道路在近代中国行不通。然而他并来醒悟,跟随康有为,公开提出“保皇”口号,四处建立保皇组织。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推翻清朝统治政权的呼声日益高涨。1902年2月,为与革命派争夺舆论阵地,粱启超创办《新民丛报》,鼓吹“开明专制”论,强调中国国民程度太低,“未有共和国民之资格”,攻击革命派要求推翻清朝统治是一种“复仇主义”……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政治思想形成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粱启超政治思想的特点并进行简要评价。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总统威尔逊于1918年1月8日发表了他称之为“世界和平纲领”的方案。具体内容如下:以公开方式订立公开合约;无论平时和战时有公海上航行的自由;撤销各种经济障碍,贸易平等;实行裁军;调整对殖民地的要求,平等对待殖民地人民;德国撤出俄国,调整俄国问题;德军撤出比利时,恢复比利时之独立性;德军撤出法国,阿尔萨斯一洛林也还法国;根据民族性原则,重新调整意大利边界;奥匈各族自治,允许独立;同盟国撤出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黑山;奥斯曼帝国的民族自决;恢复波兰之独立性;成立国际联盟以维持世界和平。
经过讨论后,协约国最终还是以威尔逊提出的方案作为对德和谈的基础。1918年8月.德国在战败前夕向美国提出愿在“十四点”基础上和谈。但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英、法操纵会议进程,所议定的和约条款大多不符合“十四点”的初裹,新创立的国际联盟也成为推行英、法两国政策的工具。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不参加国际联盟。
——摘编自吴于瑾/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威尔逊提出“世界和平纲领”的本质意图。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威尔逊提出的“世界和平纲领”破产的原因。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78年以来,中国持续推行改革,内容十分丰富,其表现有:允许在国有经济之外发展非国有经济;一些新产品可以自由定价;允许计划分配体制之外自由市场的发展;在按劳分配之外承认按要素分配的合理性;对国有企业的工人,根据计划体制下的国有企业与职工之间实际上存在的隐性“合约条件”来对待老工人,但同时按自由缔约的方式来聘用新工人……此外中国改革的每项措施是小范围内试验取得一定成果,积累经验后,才加以推广,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过程、经济特区的创建等。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采取了所谓“休克疗法”的改革,在500天内分三个阶段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化、放开价格、卢布自由兑换等,并过渡到市场经济。中国因改革大获成功,俄罗斯则因“休克疗法”付出沉重代价
——摘编自刘树成昊太昌主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采取上述模式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我国,特“祖国”比喻为“母亲”并形成一个固定的人格化的、女性化的隐喻结构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的事情。它最早出现于闻一多于1925年3月创作的《七子之歌》。诗中将“祖国”比喻为“母亲”,将割让的殖民地比喻为“予出”,从此,“祖国母亲”的类比在全国的白话文中流行开来,也标志着“祖国母亲”这个概念隐喻的正式形成。而经过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祖国母亲”的隐喻得到进一步的使用和引中,其影响也从文学领域扩散至政治社会领域。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祖国母亲”的隐喻得到进一步的强化,直到今天,它已然是我们语汇中的一种“超稳定结构”。
——摘编自潘祥辉《“祖国”与“母亲”是怎样相联的:近代爱国主义话语的源流》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解读“祖国母亲”形象(要求:自拟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多角度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