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阏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粱启超,字卓如,广东新会人。四岁起...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阏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粱启超,字卓如,广东新会人。四岁起居家就读,跟祖父识字,接受传统文化,聆听众多爱国故事。17岁中举,沿此而行,则或可平步青云。然光绪年间,中国痛遭列强蹂躏,他毅然抛弃昔日追求,踏上坎坷的救国之路。

1890年,梁启超追随康有为,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先有协助编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接着,参与发动“公车上书”。1896年,在其文章《变法通议》中,呼吁“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百日维新”期间,又撰写不少有关新政的奏折、章程。变法失败后,他流亡日本。严酷的现实证明,改良的道路在近代中国行不通。然而他并来醒悟,跟随康有为,公开提出“保皇”口号,四处建立保皇组织。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推翻清朝统治政权的呼声日益高涨。1902年2月,为与革命派争夺舆论阵地,粱启超创办《新民丛报》,鼓吹“开明专制”论,强调中国国民程度太低,“未有共和国民之资格”,攻击革命派要求推翻清朝统治是一种“复仇主义”……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政治思想形成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粱启超政治思想的特点并进行简要评价。

 

(1)因素:幼时所受爱国教育;西学传入;康有为的影响;民族危机严重; (2)特点:始终坚持改良主义。 评价: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宣传家;其改良思想在前期引领潮流,推动历史的进步 后期破坏革命活动,阻碍中国历史的进步 改良思想不适合中国近代国情注定是失败的。 【解析】(1)依据材料“四岁起居家就读,跟祖父识字,接受传统文化”“中国痛遭列强蹂躏”“梁启超追随康有为,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的信息归纳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改良的道路在近代中国行不通。然而他并来醒悟,跟随康有为,公开提出“保皇”口号,四处建立保皇组织”归纳答案;第二小问从前期积极改良道路推动历史的进步以及后期破坏革命活动,阻碍中国历史的进步论证评价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总统威尔逊于1918年1月8日发表了他称之为“世界和平纲领”的方案。具体内容如下:以公开方式订立公开合约;无论平时和战时有公海上航行的自由;撤销各种经济障碍,贸易平等;实行裁军;调整对殖民地的要求,平等对待殖民地人民;德国撤出俄国,调整俄国问题;德军撤出比利时,恢复比利时之独立性;德军撤出法国,阿尔萨斯一洛林也还法国;根据民族性原则,重新调整意大利边界;奥匈各族自治,允许独立;同盟国撤出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黑山;奥斯曼帝国的民族自决;恢复波兰之独立性;成立国际联盟以维持世界和平。

经过讨论后,协约国最终还是以威尔逊提出的方案作为对德和谈的基础。1918年8月.德国在战败前夕向美国提出愿在“十四点”基础上和谈。但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英、法操纵会议进程,所议定的和约条款大多不符合“十四点”的初裹,新创立的国际联盟也成为推行英、法两国政策的工具。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不参加国际联盟。

——摘编自吴于瑾/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威尔逊提出“世界和平纲领”的本质意图。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威尔逊提出的“世界和平纲领”破产的原因。

 

查看答案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78年以来,中国持续推行改革,内容十分丰富,其表现有:允许在国有经济之外发展非国有经济;一些新产品可以自由定价;允许计划分配体制之外自由市场的发展;在按劳分配之外承认按要素分配的合理性;对国有企业的工人,根据计划体制下的国有企业与职工之间实际上存在的隐性“合约条件”来对待老工人,但同时按自由缔约的方式来聘用新工人……此外中国改革的每项措施是小范围内试验取得一定成果,积累经验后,才加以推广,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过程、经济特区的创建等。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采取了所谓“休克疗法”的改革,在500天内分三个阶段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化、放开价格、卢布自由兑换等,并过渡到市场经济。中国因改革大获成功,俄罗斯则因“休克疗法”付出沉重代价

——摘编自刘树成昊太昌主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采取上述模式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我国,特“祖国”比喻为“母亲”并形成一个固定的人格化的、女性化的隐喻结构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的事情。它最早出现于闻一多于1925年3月创作的《七子之歌》。诗中将“祖国”比喻为“母亲”,将割让的殖民地比喻为“予出”,从此,“祖国母亲”的类比在全国的白话文中流行开来,也标志着“祖国母亲”这个概念隐喻的正式形成。而经过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祖国母亲”的隐喻得到进一步的使用和引中,其影响也从文学领域扩散至政治社会领域。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祖国母亲”的隐喻得到进一步的强化,直到今天,它已然是我们语汇中的一种“超稳定结构”。

——摘编自潘祥辉《“祖国”与“母亲”是怎样相联的:近代爱国主义话语的源流》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解读“祖国母亲”形象(要求:自拟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多角度论证。)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内战后的美国经济在经历了1870年的危机之后,迅速起飞。横跨大陆的四条铁路的修筑带动了钢铁、运输、制造等行业全方面发展,前所未有的社会膨胀和经济扩张不但为美国人带来了大量的工作和发展机会,也使财富的空前积累成为可能。据统计,美国在1880年只有一百个“百万富翁”,到1916年剧增为四万人。当然,伴随着百万富翁出现的是无数人“美国梦”的幻灭。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1870年之后的几十年是动荡的时代。一场巨大的劳工骚动正席卷美国,而劳工骑士团的人数已经从1884年的5万迅速膨胀到1886年的40万。而这一时期移民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来自东南欧的移民进入美国东部大城市。当时的主流文化认为这些人带来的是外国文化、异族社会和工业社会不协调的习惯。就是在这个时期,为了寻求秩序,出于宗教的职责,加之植根于文化传统中反对强大政府的观念,最终促使了美国出现了以提高社会控制效率为目的的社会组织改革与机构化。私人大基金会的问世正是这个大趋势的产物。

——马秋莎《改变中国一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华百年》

材料二:传统慈善的济贫、赈灾古已有之。出发点是人性中最原始的恻隐之心,“上天有好生之德”。清朝末年,中国萌发现代公益意识,涌现出一批著名的慈善家,如经元善、张謇等。张謇是最早的新型企业家兼慈善家。他明确以教育开启民智,而办教育必须以实业为基础。他除了一般慈善机构外,还特别举办了育婴堂、养老院、医院、贫民工场、残废院、盲哑学校,总共有十六所。这些公益事业都是在他主张的地方自治、“村落主义”的大框架内。他还有一大功绩是引进了现代、积极的对残疾A的救助观念。中国传统对残疾人的救助只是出于怜悯之心,“鳏寡孤独废弃者皆有所养”,重在“养”。最初在中国兴办对残疾人的教育使其有自立的本领的是外国传教士。张謇明确提出此事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办,他创办的南通狼山盲哑学校在当时为数不多的聋哑学校中影响最大,也是最早提倡尊重残疾人与常人一样的人格,明确宗旨为:“造就盲哑具有普通之学识,必能自立谋生”,“以三四年教育犹可使成材,供社会之需而自食其力”。

——资中筠《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美国现代基金会问世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公益与传统慈善的不同。

(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公益事业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查看答案

下图是苏联1949年出版的关于马歇尔计划的漫画《美国解决市场问题的棍棒》。该漫画表达的意图

A. 美苏冷战格局逐渐形成

B. 美国侵犯西欧国家主权

C. 有助西欧经济恢复发展

D. 美国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