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国传统文化中用来明理的经(儒家经典)和用来记事的史(史书)关系密切。宋代以来,...

中国传统文化中用来明理的经(儒家经典)和用来记事的史(史书)关系密切。宋代以来,理学家提出“经本史末”、“经先史后”的主张,即经学是史学的前提和根据,史学只是经学的外在表现。明末以来以章学诚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六经皆史”,认为道不离器,理不离事,反对离事言理。这种变化反映了

A. 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    B. 理学的空谈受到批判

C. 理学为史学服务    D. 早期民主思想开始产生

 

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宋代主张“经本史末”、“经先史后”,而明末提出“六经皆史”,这样变化体现反对理学的空洞说教,并打破世人对六经盲目尊奉的迷信态度,B项正确。A项与题干矛盾,题干是对程朱理学的批判,排除。题干没有提出理学为史学服务,而是强调“六经皆史”,排除C。题干没有涉及早期民主思想的内容,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学家许悼云认为,我国古代某一制度使地方精英不断进入行政系统,担任郡县政府的椽吏。其中尤为隽异的少数人士,又由地方政府举荐,先在郎署学习,然后出任中央政府官吏,再外放为别处的地方首长执行中央政令,统治地方。该制度是

A. 军功爵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查看答案

西汉列侯分为功臣侯、王子侯和外戚侯。据记载,高祖时期分封了147位功臣侯,但王子侯很少;汉武帝时期共分封了75位功臣侯,但王子侯却多达178人;武帝以后,共分封了功臣侯25人,王子侯201人。这反映了

A. 君主权力遭到削弱    B. 分封制度得到加强

C. 军事战争基本结束    D.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查看答案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司马谈临终前,执其子迁之手而泣曰:“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巨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这启发了司马迁形成了“大一统”的历史观,并渗透入《史记》的写作中。《史记》所开创的“纪传体”编写体例,成为两千年来史书的主要体例。《史记》取材丰富,司马迁充分利用了当时所能见到的书籍资料,国家收藏的档案、民间收藏的古文书传;特别是亲身经历的、从见闻和交游中得来的材料,以及实地调查的材料,又注意鉴别和选择材料,淘汰无稽之谈、不仅增加了史料来源,而且增强了其内容的真实性。司马迁在撰写过程中,“不虚美,不隐恶”,力求实事求是。他认为传说中的“三皇”不可信,本纪使不收;有可不疑的地方,则存其疑,不能断定的,则诸说并存。因而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概括司马迁的主要史学思想方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司马迁的贡献。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3年起,美国开始考虑对中国南海诸岛的处理问题,提出“将根据安全需要对此前由日本统治的太平洋岛屿进行安排”。并制定了三种方案:交还给中国,交给法国和国际托管。在日本投降后,美国政府提出了新方案,规定日本必须放弃战争期间内占领的南沙群岛等地区的领土,却没有确定由谁接收,仅仅将南沙群岛定为“非托管区域”。1947年3月,美国在“对日和约”草案中明确指出日本在南海地区应放弃的岛屿包括“东沙岛、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或者南海中的任何其他岛屿”。

1950年,美国的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1951年3月对日和约草案依然未提及南海诸岛归属问题,仅在涉及到中国领土的部分规定:“日本放弃对朝鲜、台湾和澎湖列岛的所有权利、权利根据和要求”。后在法国要求下,才决定在草案中规定:“日本放弃对南沙群岛及西沙群岛之一切权利、权利根据与要求”。最终的《旧金山对日和约》基本上沿用了这一措辞。

——摘编自栗广《美国对南海诸岛归属问题的考量与行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南海政策的核心内容,并简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美国的南海政策。

 

查看答案

材料:郑观应作为一个具有现代思想的买办,其主张议会制度和中国应促进自己的商业和工业,同洋货竞争,那么外商就不得不蒙受亏损、很自然就会回国去。为了罗致真正的人才,改革科举考试制度,建立技术和职业学校是必要的;为了利用自然资源,就要强调开矿和农业近代化的重要性。他对于把商人列于底层的现存社会等级提出了疑问,认为中国人崇奉祖宗和不远游的习惯阻碍了商业的发展:他发现了国际法的效用--对防御西方颇有价值的洋式工具。但是中国只有放弃所谓“天下”的传统儒学观念和把自己视为国际大家庭的一名成员时,才能从中得益。

--摘编自郝延平《十九世纪的中国买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郑观应的改革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观应改革思想产生的背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