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战国时期秦国李冰父子在今天成都所修的水利工程是 A. 灵渠 B. 都江堰 C. ...

战国时期秦国李冰父子在今天成都所修的水利工程是

A. 灵渠

B. 都江堰

C. 郑国渠

D. 坎儿井

 

B 【解析】灵渠是秦朝时修建,故A错误;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李冰父子修建,故B正确;郑国渠是由韩国水利专家郑国主持兴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故C错误;坎儿井是汉代西北地区的水利工程,故D错误。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每年春季阴历二月二的那一天,清朝皇帝都要沿袭从周朝传下来的礼制,在先农坛祭祀五谷神,并亲自扶犁耕田,众臣围观,仪式庄严隆重:同时,皇后率后宫众妃嫔在先蚕坛祭祀蚕神,这表明

A. 清朝皇室依靠劳动自食其力

B. 农桑仍是清朝社会经济主体

C. 清朝政府推行海禁政策

D. 周朝至清朝的经济政策丝毫未变

 

查看答案

公元前246年秦国修建郑国渠之后,其灌溉面积为4万余顷,粮食亩产达到64,而当时其他诸侯国粮食单产普遍只有15斗左右。这反映出(   )

A. 粮食在民间的价格降低

B. 其他诸侯国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 秦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较大

D. 农业发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查看答案

材料:1950年的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留美的邓稼先拒绝了各种诱惑,敢然回国。接到国家密令的邓稼先“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只说有了工作调动,让妻子多照顾点家里,就此踏遍戈壁和草原,隐姓埋名二十八年。为了验证苏联专家给出的一个关键数据,邓稼先和他的团队进行了9次运算,每算一遍要有几万个网点,每个网点要解五、六个方程,计算出的草稿纸和计算机打孔纸带装麻袋堆了一屋子。最后,他们攻克了这个难题,取得了关键性的进展。华罗庚称之为“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一次演算”。1964年10月16日下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仅隔两年多时间又完成了氢弹的研究,1967年6月17日,顺利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摘编自陈怀临《邓稼先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之初我国致力于原子弹研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原子弹研制成功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中期欧洲各国普遍降低了国际贸易壁垒,除了一些商业集团对于降低关税的通常压力,以及先是推动着拿破仑三世后来又推动着普鲁士政府寻求通过签署条约使贸易更加自由化的政治考虑以外,贸易条约的签署反映了一种普遍的乐观主义情绪,以及政界和学‘术界对于国际交换学说的接受。正是经济的迅速扩张、对增长和繁荣的普遍乐观说服了各国和人民放弃保护措施,将控制换成了自由,乡土观念换成了普遍主义,固守传统换成了坚持变革,将闭关锁国的安全换成了开放世界的危险但有潜在利润。

——摘编自H.J.哈巴库克等《剑桥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英国人一直认为英国不属于欧洲,这是一种岛国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它始终站在帝国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假如照顾了英帝国,便难于兼顾欧洲。二战后西欧的主要潮流是一体化,但英国对此持消极态度,生怕过多的欧洲色彩会影响它的帝国性质,以致后来再想加入欧共体,就不得不多次去申请。英国在60年代经济境况十分不好,而欧共体六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二战后英帝国迅速瓦解,英联邦又不能取代帝国的作用。二战后世界格局迫使英国重视欧洲,两极化将英国与欧洲拴在一起。特殊的英美关系也要求英国重视欧洲,美国的外交重点是抑制苏联,美国希望英国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甚至在欧洲起引导作用。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各国间从“闭关锁国”到“开放世界”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对欧共体的态度变化,并指出英国加入欧共体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昨]

材料

春秋及其以前,普通家庭亦有正夫、余夫之别。正夫从行投则为正徒,从军则为正卒,正夫实即小家长,余夫即在正夫之外的到达一定年龄而又不独立门户的诸子弟。在宗法制下,宗子继承产业。余子弟靠长兄过活,也养成了一种依賴性心理。在宗法大家破环之后,有些子弟,甚或一般庶民之家子弟仍乐游散而不治室屋。此类人往往成为政府所打击的对象。商软变法改革家庭组织制度,一方面细析家庭,使子弟自食其力。另一方面,对不分异之家的“余子“要括出而令其与正夫同等服役,即所谓“均出余子之使令”。对于有特权者,要“高其解舍”的标准。使“余子不游事”以避役。秦于授田征役中本无正夫、余夫之别,而是同一标准,均列为编户齐民。家庭结构及家庭关系都简单化了。

——摘编自张金光商鞍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1)指出材料反映的秦家庭形式的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说明商鞅变法中促进这种变化的举措。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积极意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