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中期欧洲各国普遍降低了国际贸易壁垒,除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中期欧洲各国普遍降低了国际贸易壁垒,除了一些商业集团对于降低关税的通常压力,以及先是推动着拿破仑三世后来又推动着普鲁士政府寻求通过签署条约使贸易更加自由化的政治考虑以外,贸易条约的签署反映了一种普遍的乐观主义情绪,以及政界和学‘术界对于国际交换学说的接受。正是经济的迅速扩张、对增长和繁荣的普遍乐观说服了各国和人民放弃保护措施,将控制换成了自由,乡土观念换成了普遍主义,固守传统换成了坚持变革,将闭关锁国的安全换成了开放世界的危险但有潜在利润。

——摘编自H.J.哈巴库克等《剑桥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英国人一直认为英国不属于欧洲,这是一种岛国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它始终站在帝国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假如照顾了英帝国,便难于兼顾欧洲。二战后西欧的主要潮流是一体化,但英国对此持消极态度,生怕过多的欧洲色彩会影响它的帝国性质,以致后来再想加入欧共体,就不得不多次去申请。英国在60年代经济境况十分不好,而欧共体六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二战后英帝国迅速瓦解,英联邦又不能取代帝国的作用。二战后世界格局迫使英国重视欧洲,两极化将英国与欧洲拴在一起。特殊的英美关系也要求英国重视欧洲,美国的外交重点是抑制苏联,美国希望英国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甚至在欧洲起引导作用。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各国间从“闭关锁国”到“开放世界”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对欧共体的态度变化,并指出英国加入欧共体的影响。

 

(1)工业革命的发展;交通技术的进步;自由主义学说盛行;法律自由化的保障;经济乐观主义情绪;政府的推行。 变化:由排斥到加入;影响: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发展;提升了英国在欧洲的影响力;推进了欧洲经济一体化;提升了欧洲在世界的地位;推动了多极化趋势。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使贸易更加自由化的政治考虑”、“经济的迅速扩张、对增长和繁荣的普遍乐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工业革命、交通技术、自由主义、乐观主义、政府政策等方面分析欧洲各国间从“闭关锁国”到“开放世界”转变的原因。 (2)本题根据材料二“一直认为英国不属于欧洲”、“想加入欧共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英国对欧共体的态度变化。再据材料二“欧共体六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英国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甚至在欧洲起引导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经济、政治等方面指出英国加入欧共体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昨]

材料

春秋及其以前,普通家庭亦有正夫、余夫之别。正夫从行投则为正徒,从军则为正卒,正夫实即小家长,余夫即在正夫之外的到达一定年龄而又不独立门户的诸子弟。在宗法制下,宗子继承产业。余子弟靠长兄过活,也养成了一种依賴性心理。在宗法大家破环之后,有些子弟,甚或一般庶民之家子弟仍乐游散而不治室屋。此类人往往成为政府所打击的对象。商软变法改革家庭组织制度,一方面细析家庭,使子弟自食其力。另一方面,对不分异之家的“余子“要括出而令其与正夫同等服役,即所谓“均出余子之使令”。对于有特权者,要“高其解舍”的标准。使“余子不游事”以避役。秦于授田征役中本无正夫、余夫之别,而是同一标准,均列为编户齐民。家庭结构及家庭关系都简单化了。

——摘编自张金光商鞍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1)指出材料反映的秦家庭形式的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说明商鞅变法中促进这种变化的举措。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积极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中国近代,有人将孟子的“民贵君轻”与西方的“民主君仆”联系起来,“吾观泰西民主之国,选举议院之权操于国民,弹劾总统之权操于上议院,孟子之立法殆即此意也”;墨子的“兼爱”与西方的“博爱”划了等号,“墨子之政术,民约论派之政术也”;黄宗羲强调“为天下,非为一姓也;为万民,非为一人也;”“其学说思想与卢氏(指卢梭)同”;早期维新思想家认为,《尚书》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具有现代“民约”思想的精髓,即人民主权说,君主立宪制中国“古已有之”,议会制度“颇与三代法度相符”。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更是将之发展到极致,“春秋大同之学,无不言民权者”,其“托古改制”思想成为维新志士推行民主实践的理论依托。

——摘编自张逸云《论传统民本思想对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影响》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关系”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有人提出这么一个赤裸裸的问题,打仗干什么?对第一次战争的回答是该怎样安排欧洲;对第二次战争则仅仅是这个重新安排了的欧洲该不该保持下去

——(英)泰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材料二

泰勒先生在这里缩小了第二次战争的严重意义,而且必须把这里重新安排欧洲换成重新瓜分世界才更确切,因为尽管两次战争的决定性战斗都在欧洲爆发和展开(第一次世界大战尤其如此),战争的目标和内容却都是世界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完全意义上的全球战争)。

——潘仁杰、李巨廉《两次世界大战起源的比较研究》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观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泰勒的观点。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至明清,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这两个核心问题的解决趋势是

A. 重视后者轻视前者

B. 重视前者轻视后者

C. 后者主导前者

D. 前者主导后者

 

查看答案

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劳动生产率比较表

农耕区域

年人均耕田数

平均亩产量

粮食总收入量

南方农耕区

23小亩

1.37石

32石

中原农耕区

30小亩

1.5石

45石

西北屯垦区

74小亩

0.4石

29石

 

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人多地少制约南方经济发展

B. 西北与南方生产力水平相近

C. 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

D. 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