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张元济(1867—1959),光绪十八...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张元济(1867—1959),光绪十八年进士,曾任总理衙门章京等职,支持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张遭“革职永不叙用”,后经李鸿章介绍,入南洋公学(近代著名官办高等学堂,今上海交大前身)任译书院主事兼总校,开始编译出版教材和参考书籍,实现了人生第一次跨越。在这期间,张元济主持出版的最有影响的书籍是严复翻译的《原富》(即英国亚当·斯密著《国富论》)。

1902年张辞去南洋公学职务,到商务印书馆筹建编译所。至此,张元济实现了人生第二次大跨越。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颁行,教育改革思潮再次兴起,编写得体、符合教育科学规律的教材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张把握住了历史机遇,1903年推出中国第一套现代教科书——“最新教科书”,1912年又推出“共和国教科书”,为变革中的国家确立了全新的文化标准。

——据张人凤《戊戌到辛亥期间的张元济》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张元济两次人生抉择中的身份转换。概括他对近代中国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

(2)以张元济为例,说明社会环境对历史人物人生抉择的影响。

 

(1)身份转换:第一次:从政府官吏到(官办高等学堂的)教育工作者; 第二次:从(官办高等学堂的)教育工作者到民间出版企业投资者和主持人。 贡献:主持编译所推动了商务印书馆的发展,为近代出版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支持戊戌变法,编译西学著作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出版教科书有助于教育变革。(从出版、教育、思想等角度展开,三点以下每点,答出三点 (2)戊戌变法及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为张元济人生抉择及出版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近代以来民族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为张元济的商业出版事业提供了经济基础和保障;西学的传播和向西方学习的深入发展,为张元济编译出版创造了适宜的文化环境;张元济历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变革,其人生抉择几乎都与这些历史事件有关。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两次身份转换一是指从官员转化为教育工作者,二是指从教育工作者转变为投资者和主持人,对近代中国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要分成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贡献、投资者对出版业所做的贡献等方面分别回答即可。 (2)社会环境对历史人物人生抉择的影响主要突出“社会环境”深刻影响了历史人物人生抉择,因为每一个人的抉择都是由社会环境所决定的,然后可以结合张元济时代所发生的的大事来具体分析社会环境的确影响了历史人物人生抉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0年7月第二次近卫内阁成立后,日本迅速确立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即“大东亚共荣圈”的国策,并迈出了南进的实质性步伐。由于日本的南进,加剧了与美、英等国的矛盾,随后开始了近一年的日美谈判。但由于两国在对华问题、南进政策等亚太政策上的根本矛盾不可调和,日本为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终于发动了“大东亚战争”,并最终与美、英、荷等国发生冲突乃至开战。日本“大东亚共荣圈”范围是1940年划定的。其步骤首先是“西进”侵华,其次是“南进”东南亚各国,再次是占领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日本不仅企图独霸东亚,而且梦想进入“太平洋时代”。1941年12月8日,日本对美、英、荷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此后,日本在“自存自卫”的名义下,并声称为了解放亚洲而驱逐欧美势力,通过圣战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发动了三年半之久的“大东亚战争”。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亚太地区抗日战争的胜利,终于迫使日本法西斯宣布投降,“大东亚共荣圈”随之宣告崩溃。

——摘编自臧运祜著《近代日本亚太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发动“大东亚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日本政府的“大东亚共荣圈”政策。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代户籍分“良民”与“贱民”,前者为自由民,后者包括依附于官府的役户和门阀的家丁、奴婢。中唐之后,均田制解体,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贫富无定势”,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另一方面、两税法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基于此,宋代废良贱户籍制,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再以家庭财产之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户等。上等户纳税多,下等户纳税少,客户由于没有田产,则不用缴税,更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此外,宋代立法规定:一个人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口。这样,大量商人、佣工、流民涌入城市。

——据吴钧《户口册上的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部分时期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

外国

1912年初,中华民国成立

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

1916——1017年,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激烈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1920年,中国百条空中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1913年,世界首条汽车装配流水线在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问世

191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历史上第二部《反托拉斯法》,更加严厉地禁止了几种垄断行为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将15亿人口卷入战争,数千万人死伤

1918年,美国议会批准了妇女的选举权

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

20世纪20年代后期,国民革命运动席卷全国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1928年,首个国家级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成立,作为最高学术机构并规划全国科学发展

1921年,爱因斯坦以光电效应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世纪20年代,欧洲经济迅速恢复,美国进入空前繁荣时期,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1921年到1927年,意大利和日本相继建立起法西斯统治

1933年,国民政府施行新税则,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

1935年底,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政策

1936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

1936年,中国工业总产值比1927年增长80%

1931年,英国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承认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自治领在内政外交上的独立地位

1933年,罗斯福开始推行新政

 

 

——根据中国近代史就世界近代现代史》等整理

表格为20世纪部分时期的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子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经济学界与伦理学界一直存在这一论题,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孙中山给我们以重要启示。他认为只有进行政治革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才能够保证人民参与经济的平等权利,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孙中山强调实行“平均地权”能够有效地防止贫富悬殊的扩大,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使民生得到较好的改善。孙中山认为当时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是患贫穷,不是患不均,主张振兴实业、实现国家的现代工业化以此来获得经济快速发展。1924年,孙中山指出在私人资本制度的存在下是无法实现分配公平的,“节制资本”可以预防资本的垄断,实现分配正义。孙中山强调公平不能以牺牲效率为代价,认为维护社会公平也是提高经济效率的方法之一。孙中山借鉴这一方面西方的成功经验,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两者兼得的关键。

——摘编自汪荣有 《孙中山经济伦理忠想探析》等

材料二  平等与效率之间的权衡是当代 “福利国家”面临的最重要课题。1945年, 英国工党政府上台后。在凯恩斯主义的指导下,遵循“最低原则”“普遍原则”和“责任原则”着手建立比较完善的福利制度,1948年宣布建成世界上首个“福利国家”。政府给公民的津贴与补助,名目越来越多,几乎包括了“从摇蓝至坟墓”所需的所有福利项目。1960年,英国社保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6%,到1983年,达到13.1%。但以“福利国家”模式为核心的社会治理体系难以为继。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保守党政府开始调整自己的角色,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向“基本安全网”方向转化,不再承诺公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负责解决少数人的特殊困难。撒切尔政府把减轻税收作为重振英国经济战略中的一项重要政策。政府还将一些国营企业私有化,积极鼓励私人开办新企业。在这些措施下,社会成员在收入与财产上的差距拉大了,但经济显著增长。

——摘编自易梦红、 佟家栋《平等与效率间的再权街》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关于公平与效率的主要主张,并予以简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公平与效率的权衡方面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综上所述,谈谈你对公平与效率的认识

 

查看答案

1929年,斯大林指出:“农民是一个以私有制和小商品生产为经济基础的阶级。因为农民当他还是从事小商品生产的个体农民的时候,经常不断地从自己中间分泌出而且不能不分泌出资本家来。”为此,斯大林

A. 致力于恢复国民经济

B. 强制加速推行农业集体化

C. 暂时认可了市场经济

D. 缓解农民与资本家的矛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