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田……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的手段……”这主要是...

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田……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的手段……”这主要是因为(  )

A. 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

B. 授田农民要承担徭役杂税

C. 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D. 授田的实质是强迫农民开荒纳税

 

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信息“这对农民其实是一种剥削的手段”可知,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消极影响为本题主要考查点。北魏政权将无主的荒地作为露田授给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农民的经济剥削,故选D。A是土地制度,排除;授田农民要承担徭役杂税是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排除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二战前夕,法西斯国家以反共作为招牌结盟的主要目的是(  )

A.以反共迷惑西方大国,掩盖侵略意图

B.以反苏为诱饵,鼓励西方大国执行绥靖政策

C.打破共产国际提倡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D.拉拢西方大国加入轴心国军事同盟

 

查看答案

1914年秋,当欧洲卷入战争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由此推断,格雷认为战争将导致

A. 欧洲电力系统瘫痪

B. 欧洲中心地位丧失

C.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 资本主义制度崩溃

 

查看答案

在“十月战争”中,由于西方大国对以色列的支持,尤其是美国情报的帮助,形势向着有利于以色列方面发展。为此阿拉伯人作出的反应是(  )

A. 团结起来继续以武力对抗以色列

B. 向联合国发出援助请求

C. 向以色列妥协

D. 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进行石油禁运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法国电视连续剧《希望的代价》描述了从1870年到1944年间阿尔萨斯的沧桑,由于处于德法边境,在历史上几经更换国籍,自路易十四到1870年为法国领土,自1870年到1918年被德国占领,1918年经第一次世界大战重归法国,后又在1940年被希特勒占领,直到二战胜利后才重新回到法国的怀抱。

材料二在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城市广场上矗立着一座纪念二战的雕像:一位悲伤的母亲身旁依偎着两个儿子,旁白是:在法国其他城市纪念二战的雕像上,战士们都穿着法军军服,而这里的雕像却什么也没有,因为他们有可能是一位穿着法军军服,另一位则穿着德军军服,所以人们最终决定雕像什么军服也不穿,希望这样的事情永远也不要再发生。

请回答:

(1)结合史实说明阿尔萨斯是如何多次更换国籍的?

(2)人们“希望这样的事情永远也不要再发生”,现在的欧洲是否能够做到,请加以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编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编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梦蕉亭杂记》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