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数次的斗争。

材料二1930年4月2日李立三同志在《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的条件》的文章中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是铁路海员兵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6月,党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立三路线”。

请回答:对比材料一、二指出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从民主革命实践的角度说明两种革命道路的历史地位和产生的影响。

 

主张:毛泽东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李立三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历史地位和影响: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最初党中央“左”倾否认其正确性,后来全党接受其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建立革命根据地,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城市中心道路最初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推行的冒险主义政策,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在第五次反“围剿”前,中共中央无法在上海立足,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该道路被放弃。 【解析】试题分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可以总结出毛泽东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材料“没有中心城市”“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可以判断出李立三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结合民主革命1930-1935年的史实,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最初党中央“左”倾否认其正确性,后来1935年遵义会议后,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建立革命根据地,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等可以总结出。李立三的城市中心论最初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推行的冒险主义政策,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在第五次反“围剿”前,中共中央无法立足,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1935年遵义会议后被放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历史图表组

材料二单极是持久的,也是和平的。最大的危险是美国行动太少。作为一个拥有无可争议的优势的国家,美国比任何国家更有可能轻视这一国际系统和总的挑战。但由于这一系统是围绕美国建立起来的,这就要求美国进行约束和管理,美国对挑战的反应提出的法令越有效,这一系统将越长久和越稳定。

——(美)威廉沃尔弗斯《稳定的单极世界》1999年

材料三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其间会充满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激烈斗争。世界各种力量正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几大力量也相对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

——江泽民《在武汉主持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1999年

(1)材料一图片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给国际关系带来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主张并指出其目的。

(3)材料三提出了什么观点?据材料二、三指出提出这一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材料二鸦片战争前中英实力的对比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建设人民享有民主权利和幸福生活的现代化国家的理想,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2011年10月9日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信息?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不利的影响?

(2)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可避免的。”结合材料二中的表格内容,你认为是否有道理?说明你的理由。

(3)辛亥革命为建设人民享有民主权利的国家做出哪些重大举措?结果如何?

 

查看答案

材料一我们不能希望贸易会立刻就发展到按照该国(指中国)人口的众多、土地的富饶和人民的勤勉所可测定的那种规模。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业已增加了的需要……新贸易市场尚待确立,新部署尚待进行。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都更能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

材料二但不论什么时候我们谈到条约的修订,我们都可以提出建议……我因此毫不迟疑地向你指出几件事,这都是女王陛下政府认为极应该向中国政府力行要求的。

……这些点是:

一、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域……

二、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直到南京为止(包括南京在内)的各城以及浙江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市……

三、实行鸦片贸易合法化

……

七、争取英国国王得有一位代表长久而光明正大地驻在北京朝廷。

——1845年2月13日英国《克勒拉得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自从条约缔结以来”指的是什么条约?哪些文字最能反映英国要求“修约”的原因?

(2)材料一反映了英国对鸦片战争的结果表示了什么态度?他们又想通过“修约”达到什么目的?

(3)材料二所列的内容,英法等国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得到了哪些特权?

 

查看答案

古人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教科书中的图示、图片,往往是学习历史、加深对文字内容理解的最好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观察图一,在通往雅典公民大会的道路上,有四种群体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请在漫画“通途”示例中,写出其余的三种社会群体。

(2)图二漫画“国王仍然是国家的主人,但是已经不理国家大事了”所反映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的何种政体形式?该政治形式最早是通过哪一个重要文献加以确立的?

(3)图三中的联邦政府结构是依据哪一部法律文献构建的?中央政府的权力构建体现了什么原则?又是如何体现的?

 

查看答案

2010年度贺岁大片《十月围城》已隆重上映。影片讲述了1905年10月15日,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戏班主……不惧清政府和港英政府的双重高压,在香港中环浴血拼搏,保护孙中山的故事。下列对这一历史场景分析最正确的是

A. 孙中山闹革命广泛结交社会各界朋友

B. 当时的人们已越来越不满清王朝的统治

C.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 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已被所有中国人接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