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逐客令》

材料二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固,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百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强国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战国策》

材料三“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行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集·上五事札事》(注:王安石,字临川)

材料四及神宗朝,荆人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法为害百姓,而不知其移人心,交风俗为朝廷之害。其诸害百姓者,可以为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返矣。

——《日知录·宋民风俗》

(1)材料中的两次变法都遭到顽固派反对,请根据材料二、四指出其反对变法的相同理由。两次变法中的顽固派在阶级本质上否相同?为什么?

(2)分析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两次变法的异同。

(3)从两次变法的过程和结果中,可得出什么认识?

 

(1)都认为变法改变了祖宗之法,败坏了世道人心。本质不同:商鞅变法中的顽同派是旧的奴隶主贵族的代表,与改革派之间的矛盾是新旧阶级、新旧制度之间的矛盾;王安石变法中的顽同派是封建大地主、大官僚的代表,与改革派的矛盾是封建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 (2)同:在一定程度上都遭到颃同派的反对,后来都失去了统治者的支持,变法的倡导者被害,但都取得了很大成效。异:最终结果不同。商鞅变法废除了奴隶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同的性质;王安石变法随着王安石的下台而被废除,最终失败了。 (3)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改革必然触及某些旧势力的既得利益而遭到反对,因此改革的道路是曲折的、艰难的,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改革要取得成功,还须用人得当,措施得法。 【解析】(1)从材料“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为害百姓,而不知其移人心,交风俗为朝廷之害”中可以分析出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遭到反对的理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者本质是不同的,本质的不同可从阶级利益上去分析。 (2)材料“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为害百姓,而不知其移人心,交风俗为朝廷之害”体现出两者都遭到了顽固派的反对;材料“孝公用商鞅之法”“及神宗朝,荆人秉政”说明都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后来又失去支持;从材料一和材料三中可以分析出两者都取得较大的成效。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两者的最终结果不同,商鞅变法废除了奴隶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同的性质;王安石变法随着王安石的下台而被废除,最终失败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改革作用、改革的阻力、改革的措施、改革的道路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甲午战争以前,自1840年以来,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清政府上层仍有人硬说:“夫中国何弱之有?我朝定鼎二百余年,圣圣相承,文德武功,震耀区夏,深仁厚泽,普被垓挺,渊乎铄战!法度纲纪,岂特远过宋、元与明,直将驾汉、唐而上之已!即今日时势而论……高得谓之弱乎?”

材料二从表面看,中国之大,十倍于日本,故在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时,有日本人向其决策者伊藤博文提出这个疑问,伊藤的回答是:“中国名为一国,实则十八国也。其为一国,则诚十倍于日本。其为十八国,则无一能及日本之大也,吾何畏焉?”

材料三

(1)材料一、材料二表明了什么?

(2)请结合所学知识诠释材料三中两幅图片的寓意。据此并结合所学从领导力量方面分析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一胜一败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50~1870年,法兰西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无疑是欧洲最现代化的国家。”

——《法兰西100年》

材料二1848年12月,法国总统选举中,农民把几百万张选票投向了拿破仑一世的侄子路易·波拿巴,致使路易·波拿巴当上了总统。不久(路易·波拿巴)又发动了政变,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到第二帝国末期,由于拿破仑三世减轻赋税的诺言不仅没有兑现,而且变本加厉地横征暴敛,又强迫农民交纳“血税”,把他们的子弟送到战场上当炮灰。他们……“成为拥护共和主义的了,这一转变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拿破仑三世》

材料三德国,1800年之前曾被讥笑为“欧洲病夫”。马克思曾经不无讽刺的评论道:所谓“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亦非罗马。这个“神圣罗马帝国”,一开始就是有名无实的。

——《俾斯麦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建立:铁血的统一道路》

材料四“让我们把德意志扶上马!它一定会策马奔腾!”

——奥托·冯·俾斯麦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法国共和制度最终确立的主要条件。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俾斯麦是如何“把德意志扶上马”并促使其“策马奔腾”的。

(3)结合所学知识,并分析造成19世纪末法国与德国政体差异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郡县之制,合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波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三寓封建(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人君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尤不足也,……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安得而不穷,国安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有哪些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顾炎武关于郡县制的观点。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哪些局限性。

 

查看答案

在短短的103天时间里,维新派通过光绪颁布了300多道变法谕旨,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英国人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容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可见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A. 变法内容涉及领域过宽

B. 变法过程过于急于求成

C. 变法主持属于封建皇帝

D. 变法没有推动社会进步

 

查看答案

有人认为“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界线”,主要是这场战争后

A.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 主张维新变法的思想开始形成

D. 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技术,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