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隋炀帝曾下令编著全国各地风俗,编写者“以吴人为东夷”。隋炀帝加以怒责,并称:“昔...

隋炀帝曾下令编著全国各地风俗,编写者“以吴人为东夷”。隋炀帝加以怒责,并称:“昔汉末三方鼎立,大昊之国,以称人物……自平陈之后,硕学通儒,文人才子,莫非彼至”。这反映了当时

A. 大运河加强了民族融合

B. 儒家思想由北向南传播

C. 南方文化影响力的上升

D. 出现了北人南迁的高潮

 

C 【解析】材料“昔汉末三方鼎立,大吴之国,以称人物……自平陈之后,硕学通儒,文人才子,莫非彼至”体现了隋炀帝对南方地区的认可,说明南方文化的影响了不断增强,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运河的作用,A不正确;B与史实不符;材料没有涉及北人南迁,D不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改”,这主要是因为

A. 秦朝国家治理经验的重要性

B. 汉初刘邦分封引发了王国问题

C. 战争对汉初经济的极大破坏

D. 汉以“黄老之学”为治国之道

 

查看答案

西周时期,天子分封诸侯时不仅要封土授民,还要举行策命典礼,但当诸候子嗣即位时,只需再次接受策命,而不必再举行封土授民的仪式。这说明当时

A. 周天子权势下移

B. 血缘关系日渐疏远

C. 分封制难以为继

D. 注重维系政治秩序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880年郑观应对比西方政制与中国政制的优劣后,提出“君民共主”的主张,他认为“欧洲诸国土地、人民均不及中国却能横行天下”,“其治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而中国之所“欺藐于强邻悍敌”是因为“一人秉权于上,而百姓不得参议于下”。“泰西政事举国成知,所以通上下之情,期措施之善也。”他认为西方这种政制“颇与三代法度相符”。所以他期盼中国能“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务使上下无扦格之虞,臣民泯异同之见,则长治久安之道,固有可豫期矣”。

——摘编自徐宗勉、张亦功等《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观应提出“君民共主”思想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郑观应“君民共主”的思想。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2年7月初,德军占领了克里米亚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然后渡过顿河,近逼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9月中旬,德军尽管已攻到了城市的中心,但却陷入了困境。11月19日,苏军在朱可夫将军的指挥下开始了冬季大反攻。两个新集团军从东渡过了伏尔加河,一个军从这座城市的北面进攻,另一个军从这座城市的南面进攻。德军围攻部队渐渐处于被包围的危险之中。苏军以巨大的钳形运动包围了德军。1943年2月2日,苏军发起总攻,保卢斯元帅率部12万人投降,德国第6集团军全军覆没。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消灭德军的同时,又在这条战线上的其他地方发动了一系列攻势。到3月底时,他们已收复1942年丢失的全部领土。

——摘编自【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时世界反法西战争的战略态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85年5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在北京举行,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宣布把中国人民解放军员额减少100万的决策。会议确定今后两年军队的中心任务是精简整编,搞,好体制改革。到1987年,我军裁军100万人的任务完成。经过精简整编,全军师团单位减少4054个,军级单位减少31个,大军区减少4个。此外,还将野战军整编为集团军,新组建了陆军航空兵、电子对抗兵等部队,加强了特种兵的建设。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我国军事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我国军事改革的意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