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1)依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指出这一政体确立的意义。

材料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节选(1875年)

第一条: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

第二条: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任期七年,连选得连任。

第三条: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制法律之权。总统公布通过两院所通过之法律,监督并保证其施行。总统有特赦权,统帅武装部队,任命全体文武官员。

第五条: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得解散法定任期内尚未届满的众议院。

第九条:参议院得组成最高法院,以审判共和国总统或部长及审理危害国家安全案。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体现了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哪些特征?

材料三在美国制宪会议上,几乎没有人关心公民权利的问题,他们仅仅关心联邦政府权力如何分立与制衡的问题。直到1791年,美国宪法才包含进了权利法案条款,规定了公民不受政府制约的自由。

法国《人权宣言》在巴士底狱暴动一个月之后就诞生了。对于大多数代表而言,这场革命的最振奋人心的、最具转变性意义的胜利在于确保公民的权利、自由以及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而不是对政府结构和运作程序的常规性和技术性的描述。

——据《姊妹革命——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启示录》

(3)据材料三,指出美法两国在确立公民权利方面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1)表现:实行代议制的民主形式;构建“分权制衡”机制。意义:防止专制独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特征:实行议会制;实行分权制衡;实行选举制、任期制。 (3)差异:美国先确立民主政治的建构(或国家体制),然后再规定和保障公民权利;法国优先肯定公民权利,革命之初即颁布《人权宣言》。 主要原因:美国当时的首要任务是从邦联体制向联邦体制转变(或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或解决邦联体制下的窘境);法国大革命深受启蒙思想影响,其首要任务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或封建等级制度)。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分析材料中“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表述以及美国政体的特点可以得出,美国共和政体吸收的传统是指代议制传统。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可以看出法国实行选举制,立法权和行政权等由不同的机构行使,体现了分权原则等。(3)此问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有三部分组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每部分的地位和意义都需要掌握。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在美国制宪会议上,几乎没有人关心公民权利的问题”;法国“这场革命的最振奋人心的、最具转变性意义的胜利在于确保公民的权利、自由以及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中美法两国在确立公民权利方面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美法两国在确立公民权利方面的差异的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二战后初期美国总统民主党人杜鲁门认为,在世界上任何地区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无论是通过直接侵略还是间接侵略,将极权主义政权强加给自由国家人民,都破坏了国际和平的基础,从而也破坏了美国的安全”。美国要担当“世界警察”的责任,“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自由。如果我们领导不力,我们就可能危及世界和平”。“杜鲁门主义”是美苏之间“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为贯彻杜鲁门主义的原则,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0年发动朝鲜战争,威胁中国,导致中美关系紧张。

材料二1969年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关国总统时,美国二战后两度介入战事的恶果在国内日益突显,再加上美苏争霸的态势以及世界局势的变化,迫使60年代末的美国对外战略已到了非调整不可的地步。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出访途中提出美国在亚洲的新政策,其要点是:越战结束后,美国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并恪守业已承担的条约义务。但除非受到核大国的威胁,美将鼓励其亚洲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的责任。1970年2月8日,尼克松在向国会提交的第一篇国情咨文中,把只是针对亚洲的新政策正式发展为美国新的全球战略即“尼克松主义”,宣布要以“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三原则作为尼克松主义的“三个支柱”。其内容是:美国从实力地位出发,通过对话和谈判稳住苏联;承认西欧、日本同美国的“伙伴关系”,来获得盟国的支持,牵制苏联,达到战略收缩的目的;同时利用中苏矛盾,制约苏联,使美国在外交上有更大的主动权。并指出,其中心点是,美国将不再承担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赵平安、张仲明等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杜鲁门主义”和“尼克松主义”的异同。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尼克松主义”出台的历史背景,并简析其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以台湾为依托,把海南岛和金门、马祖作为两翼,依恃其海空军的所谓优势,不仅要保住流亡的政权,更要准备“反攻大陆”。蒋介石提出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反共抗战,复国建国”。他们的如意算盘是“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二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遣代表到北京或者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

——周恩来在一届三次人大上的报告

材料三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邓小平《稳定世界局势的新办法》

请完成:

(1)比较材料一、二,两者所体现出的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方法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2)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邓小平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构想是什么?其前提是什么?

(3)材料三中邓小平提出的构想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得到了怎样成功的运用?

 

查看答案

图是何剑士在1911年创作的政治讽刺漫画《小磨香油》,作者形象地说明清政府

../../../../../Partition6/weijialu/年级组/2016届/高三/11月6、7/第四次/历史/R29.TIF

A.挽救统治,改善民生                    B.鱼肉百姓,洋人朝廷

C.大兴土木,穷奢极欲                    D.官逼民反,统治崩溃

 

查看答案

以下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渡江战役                     B.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C.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D.抗战的胜利

 

查看答案

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1901年到1937年新征服者来临之前的这段时间,是外国人在北京少有的快乐时期,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 《辛丑条约》的签订    B.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D.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