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国古代中央权力的制约与分权 材料一 思想家 主张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中国古代中央权力的制约与分权

材料一

思想家

主张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董仲舒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

顾炎武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放弃不用)矣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简析三位思想家的主张是如何体现制约君权的。

材料二上(太宗)谓黄门侍郎王曰:“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

——《资治通鉴》

宋朝设官之制……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皇宫),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廷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47

宋初,中枢权力机构在事权上不相上下、互相钳制。

——选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权力制约机制研究》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说明唐、宋中枢权力的分权与制约。

 

(1)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得民心,以德治限制君权;董仲舒主张“天人感 应”“君权神授”,统治者失德会有天谴灾异,以神权限制君权;顾炎武主张“众治”(君臣共治),反对君主专制,以制度来限制君权。 (2)唐朝中央设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封驳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 宰相,通过决策程序以体现相互制约。宋朝的宰相掌行政权、枢密使掌军权、三司使掌财权。通过分管不同事务以体现相互制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专制主义的演变。从孟子、董仲舒和顾炎武限制君权的主张,唐宋中枢权力的分权与制约等方面来分析。 (1)从材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孟子的限制君权的主张;从材料“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中可以分析出董仲舒主张;从材料“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中可以得出顾炎武的主张。 (2)从材料“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央设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封驳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通过决策程序以体现相互制约。从材料“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廷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在事权上不相上下、互相钳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宋朝的宰相掌行政权、枢密使掌军权、三司使掌财权。通过分管不同事务以体现相互制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34年6月,国会众参两院通过了《互惠贸易协定法》。该法规定:在不经过参议院批准的情况下,总统可以与外国政府签订贸易协定,宣布对现行关税和其他限制贸易措施的修改。这一规定反映出:

A. 政治制度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B. 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遭到破坏

C. 美国总统凌驾于参议院之上

D. 美国立法机构服从于行政机构

 

查看答案

1931年12月,美国总统胡佛在向国会提交的复兴计划大纲中提出:大幅度削减行政开支,发展联邦公共工程;扩大联邦农业贷款银行的贷款能力。这说明该计划

A. 坚持了自由放任政策    B. 不利于缓解经济危机

C. 体现了国家的干预性    D. 提升了社会消费能力

 

查看答案

1933年,美国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凡是遵守该法规的企业,美国政府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责任”的蓝鹰标志。当时的美国企业应尽的“责任”是

A. 遵守公平经营规章

B. 大力兴办公共工程

C. 实行全面计划经济

D. 做好社会福利事业

 

查看答案

罗斯福新政的第一步,就淘汰银行10797家。公众舆论评价说这个行动优如“黑沉沉的太空出现的一道闪电”。这一“闪电”的深远意义是

A. 在整顿金融业方面成效显著

B. 通过整顿银行克服了金融危机

C. 加强国家对金融的全面控制

D. 开启了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模式

 

查看答案

1932年,罗斯福竞选基金的25%来自银行家和经纪人的捐助。1936年,罗斯福第二次竞选,从25%下降到4%。罗斯福曾说:“有组织的大财团,在美国历史上……紧紧抱成一团,反对一个总统候选人,这还是第一次!”下列哪项措施最易导致上述现象

A. 放弃金本位制使美元贬值

B. 政府成立农业调整署

C. 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

D. 大力推行“以工代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