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城市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体现了近代中国奋进求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城市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体现了近代中国奋进求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今南京城内),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材料三上海是我们中国的领土,在租界之内,大多数做生意的是中国人,纳税的是中国人,劳动的也是中国人,试问中国有没有人在上海工部局里头能够有大发言权呢?中国人能不能够在上海工部局里头议订法律来管理上海呢?我们在上海是主人,他们由外国来的都是客人,他们居然反客为主……

材料四近代上海人是在民族主义背景下,“被污蔑的口岸华人”,尽管租界的统治者是外国人,但租界人口的绝大多数始终是华人,日常事务的实际管理大半还是抓在中国人手中,上海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城市。中国人在上海已自成社会,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现代中国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独特有力的上海文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界碑”的含义是什么?据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别指出材料二中两幅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

(3)材料三、四对上海租界的看法存在着哪些差异?站在中国近代化的视野你如何理解近代上海的发展?

 

(1)“界碑”含义:《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市场和原料产地。 (2)图一: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图二:推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3)材料三认为近代上海的发展主要是中国人自己的努力,但是却被外国人进行奴役,受到压迫,没有自主管理权,导致租界成为完全脱离中国政府的行政治理范围,成为所谓的“国中之国”;材料四认为近代上海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具有对租界的管理权,租界的出现具有积极影响。理【解析】 近代上海的发展是外国侵华的附属产物,尽管其发展带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但是不容否认的是这种发展是以牺牲国家主权为代价的。 【解析】试题分析:(1)材料“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今南京城内),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体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入侵中国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反映了辛亥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意义,即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图二为解放战争,其意义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材料三强调了近代上海的发展主要是中国人努力的结果,但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在上海建立租界,统治上海,对中国人民极尽剥削和压榨;材料四认为近代上海的发展,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但还是应该由中国人加以管理;理解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概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国家的外事活动是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政的延续,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取得了重大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0年除夕,上海《新民报》报道:“毛主席和斯大林元帅给我们带来了过年礼物,教我们全国人民在大年夜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过个年。”

材料二

材料三在《尼克松回忆录》中,尼克松回顾道:“我知道,1954年日内瓦会议时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礼物”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中国推行什么外交政策或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外交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华政策变化的原因。并回答这次握手对中国的外交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4)新时期中国外交作了重大调整,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取得重大成就,请举两例加以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罗马向海外扩张过程中,在所征服地区建立行省来统治当地人民……各个行省都派驻总督治理……总督拥有该行省的军事、民政和司法全权……这就为行省总督滥用职权,横行不法,搜钱刮财,提供了便利条件。

十二铜表法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起初,十二铜表法以及其他的法律规范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居住在罗马的外邦人受不到法律保护,故称市民法。……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在法律上的矛盾和纠纷日益增多,……逐渐形成了万民法。万民法实际上是罗马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二忽必烈即位初期……委派重臣以中书省官“行某处省事”名义,到地方行使中书省职权……随着大规模征服战争的结束,行省由临时派出处理军政事务的机构,逐步过渡为地方最高政府,但仍长期保留着派出机构的性质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元朝的中央与地方行政机构基本仿照汉法,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为前提……地方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成吉思汗时代的法令,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典,在实践中,蒙古部落的习惯法还占据着统治地位。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编成《至元新格》,这是元朝的第一部法典。元仁宗时,编成《风宪宏纲》。

元世祖时,明令把全国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这四等人在政治待遇、法律地位、经济负担以及其他权利义务上都有种种不平等的规定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1)罗马和元朝都实行了行省制度,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在行省设置的背景上,两者有何相似之处?在行省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上,两者又有何不同?

(2)材料二中在元朝的历史上,“行省”的角色发生了怎样的演变?指出行省制度确立的影响。

(3)材料一中罗马万民法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并从两个角度举例说明罗马法对后世的重大影响。

(4)根据材料一、三回答,在法律自身的演变形式上,罗马和元朝有何相似之处?指出在法律实施中,万民法与元朝法律的不同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自孝公纳商鞅策,富国强兵为务,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以至始皇,遂平天下。

材料二建元元年(公元前141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县举孝廉各一人。

材料三“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材料四“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材料一中秦国选举人才的主要标准是什么?在当时有何作用?

(2)材料二体现了什么制度?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在西汉时期的主要作用。

(3)根据材料三,分析这一选官制度在推行过程中存在什么不足之处?对后世有何不利影响?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选官制度?它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美国A部门对克林顿弹劾条款的投票结果(1998年12月19日)

材料二B部门首席大法官伦奎斯特向临时主席斯特罗姆宣誓就职主持审讯,100名参议员向伦奎斯特宣誓担任陪审员。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指的A、B部门分别指的是什么机构?A部门的弹劾与B部门的审讯能够进行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认识(或评价)。

 

查看答案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以下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是

A. 分别颁布于1912、1949年、1954年

B. 分别由南京临时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C. 分别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

D. 分别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渡时期政治建设成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