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世纪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农户不再逐户加入农庄,而以整乡整区农民集...

20世纪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农户不再逐户加入农庄,而以整乡整区农民集体入社,有些地区纯粹是连片划入集体农庄。这突出反映了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

A. 调动了农民入社的积极性

B. 推动了苏联工业化进程

C. 以行政命令干预强制推行

D. 改变了土地的经营方式

 

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苏联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根据材料信息“以整乡整区农民集体人社”、“连片划入集体农庄”等,材料信息能够体现出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的“行政干预、行政强制性比较强”,C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明显错误;B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相符合,直接排除。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A. 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 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

C. 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

D. 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

 

查看答案

关于“斯大林模式”的认识,理论界有许多说法。依据下面说法可以断定“斯大林模式”

A. 是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方式

B. 是高度集中的计划政治经济模式

C. 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D. 是导致日后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洪武三十年二月会试,以翰林学士刘三吾等为考试官,因所录51名全系南方人,故又称南榜。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因此联名上疏,告考官刘三吾偏私南方人。明太祖朱元璋命于落第试卷中再择卷复阅,增录北方人。但经复阅后上呈的试卷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有人上告说刘三吾等人故意以陋卷进呈。朱元璋大怒并亲自策问,取录61名。因所录者全系北方人,故又称北榜。此事件开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此后遂成定制。

——摘编自《明初南北榜案》

材料二实际上,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照帝制中国的官吏制度而建立的。鸦片战争时,在侵略中国的英国人心里,中国当时的制度是极为优越的,曾考虑以后英国是否也要采用。各种议论的结果,同样在英国也确立了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员的制度,今天已经广泛普及。

——摘编自《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

材料三1853年,杜威廉和他的助理,原商务部次长诺斯科特向英国政府提交了一份调查报告——《常任公务员制度的构成》,在这份报告中有两条重要的内容直接促成了英国文官制度的形成:第一,废除个人恩赐制和政党分肥制,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制;第二,行政事务分为决策类与执行类,实行两官分途而治。

——摘编自秦勃《两官分途下的西方文官制度:挑战与变革》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初科举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解释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三,指出英国文官制度与中国科举制度的异同。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选官制度的认识。

 

查看答案

英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一直被视为“貌合神离”的伙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今天想对你们说说欧洲的悲剧……解决问题的万全之策是什么?……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欧罗巴合众国……重建欧洲家庭的第一步就是与法国和德国之间建立伙伴关系。”

——选自丘吉尔在1946年9月的演讲《欧洲的悲剧》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从拒绝逐步走向接近,并于1961年和1967年两度申请加入,但均遭到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否决。戴高乐首先考虑的是:“英国一旦成为欧洲的第七个成员国,要它永远扮演二流角色,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戴高乐还认为,联系如此紧密的英美关系将会使英国成为美国投放在欧洲的“特洛伊木马”另外,英法在共同农业政策上也存在分歧。1971年英国重新与欧共体谈判,并于1973年最终加入。然而,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英国一直是一个半心半意的伙伴,它的边境仍处于半开放状态,它反对防务一体化,也不愿加入欧元体系,所有这些都使英国与联合的欧洲若即若离。

——摘编自娄南《民族国家与欧洲一体化;1945-197》

材料三:英国脱欧公投大事记:

2013年1月23日,英国首相卡梅伦首次提及脱欧公投。

2015年1月4日,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如果有可能,将原计划于2017年进行公投提前举行。

2015年5月28日报道,英国政府向下议院提交并公布了有关“脱欧公投”的议案,包括公投问题的语句,并承诺将在2017年底之前举行投票。

2017年3月16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批准“脱欧”法案,授权英国首相特雷莎·梅正式启动脱欧程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二战后初期英国对待欧洲一体化的态度。为实现“欧罗巴合众国”的构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相关国家采取了哪些重大行动?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概括制约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的主要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加入欧共体(欧盟)前后政策的变化后对欧洲一体化的影响。

 

查看答案

政治妥协既是各方势力发挥政治智慧的结果,更是时代潮流推动的结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制宪会议每解决一个重大问题,每向前迈出一步,几乎都是冲突各方互谅互让的结果……正因如此,美国宪法被人们调侃为“妥协篓子”,制宪会议的领袖们则被戏称为“和事佬”。

——程汉大《美国立宪成功之道》

材料二:从短期来说,1832年选举权的扩大,有助于实现以工业资产阶级为代表的中等阶级的政治一体化,从而缓解了英国当时“刀尖上的生活”……从长期来说,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以及通过赋予选举权实现以工商业资产阶级为代表的中等阶级政治一体化的过程虽不乏政治斗争,但也充满了妥协,这种妥协意识为英国后来的历次和平改革提供了典范。

——王可园、齐卫平《政治赋权与政治一体化》

材料三:通过民族、政治和权力这三大妥协,辛亥革命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至清朝垂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较为顺利地达到了“不流血而贯彻共和之目的”制度变革的目标。……但这决不意味着是无原则的和平妥协。考察辛亥革命的历史,显然,妥协之所以成立,一方面是卷入革命的各种政治势力发挥了政治智慧,另一方面更是因为革命的共和底线确立及其大势所趋所逼。……纵观历史,因为变革社会制度而造成民族分裂、民族报复及原有的国家解体的事情不绝史书。但辛亥革命中无论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还是立宪派,对革命有可能造成的这一后果都保持了高度的警惕和有效的防范。

——薛恒《辛亥革命中的三大妥协及其历史遗产》

(1)材料一反映出制宪会议解决重大难题的策略是什么?这一策略在1787年宪法中是如何体现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32年英国为什么会出现中等阶级政治一体化?这一现象有何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决不意味着是无原则的和平妥协”?“民族、政治和权力这三大妥协”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历史遗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