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875年8月,清政府任命郭嵩焘(中国首位驻外使节)为驻英公使的消息传开后,有人...

1875年8月,清政府任命郭嵩焘(中国首位驻外使节)为驻英公使的消息传开后,有人编出一副对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湖南士绅提出要开除他的省籍。这表明当时

A. 思想观念阻碍近代化进程

B. 知识阶层民族意识觉醒

C. 清政府外派使节不得人心

D. 国人强烈反对屈辱外交

 

A 【解析】试题分析:由“清政府任命郭嵩焘(中国首位驻外使节)为驻英公使”说明中国为了适应世界潮流的发展而派遣驻英使臣,这是历史的进步,但“湖南士绅提出要开除他的省籍”意为强烈反对,从而体现了当时中国腐朽落后的观念在阻碍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故A项符合题意;湖南士绅提出要开除他的省籍”说明了思想的保守,故B项错误;材料中仅是湖南士绅的反对,不能说明“不得人心”,故C项错误;题干中只是谈到反对清政府派外交使臣,没有涉及到反对屈辱外景的内容,故D项表述错误。 【名师点晴】新中国外交与近代中国外交的根本区别与认识: 1、区别;旧中国以依赖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的大国为主.主要是从国内大财团资产阶级利益出发. 新中国是以发展第三世界友谊为主.讲究从国家利益出发,以五项基本原则为准则进行交往. 2、认识;(1)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2)正治腐败,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 (3)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137月,袁世凯以国民党人参与构乱为由,下令解散国民党,国民党籍的国会议员也被一律取消议员资格。191512月袁世凯背叛自己当初的誓言,改称洪宪皇帝。这说明(  )

A. 袁世凯的皇帝梦由来已久

B. 思想革命成为必要

C. 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自我膨胀

D. 当时缺乏推行民主的条件

 

查看答案

《中兴论》载:“(宋)仁宗朝,有劝仁宗以收揽权柄,凡事皆从中出,勿令人臣弄威福。仁宗言:‘卿言故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从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这体现出:

A. 行政权转移到宰相手中

B. 政治理性化色彩凸显

C. 君主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 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查看答案

据清人顾栋高统计,春秋一代,国君被杀者33位,周天子被赶出国者3人,诸侯国君被赶下台者12人,卿大夫据封地叛国者有6人,以武力从外面打进国都夺权有3起。材料现象最能说明(    

A. 周天子已丧失“共主”地位    B. 诸候间的争霸战争日趋激烈

C. 宗法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D. 分封制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

 

查看答案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同眸

材料:西汉前期,丞相都由列侯充任,位高权重。汉武帝为了削弱承相的权力,加强自己的权力,就重用身边的人员,于是尚书令一职日益重要。尚书令原是少府的属官,为皇帝管奏章文书。此时,大臣们的奏章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先送尚书台。汉武帝又选用一些出身低微而有才能的士人为郎,加以侍中、给待中、常侍等头衔,允许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原以承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机构为“外朝”。从此以后,尚书台台的权力日重,人臣要参与中枢,必须加“领尚书事”或“平尚书事”的头衔。“中朝”是皇帝身边的御用工具。

——摘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进行中央机构改革的措施和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汉武帝中央机构改革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著名学者沃特金斯在《西方政治传统》指出:在价值观念上,宪政民主体制的理论与实践。植根于一个假定,即群众能通过理性协商达成足以维持社会生活的共同协定;自由民主宪政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即社会中占决定性多数的群体,认识到自由讨论和妥协的道德价值,而约束对多数原则的应用,使其不致危害少数的重要利益。……到了近代,西方政治制度中的妥协机制以及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协商与妥协艺术,是把历史上依次崛起的、最初是反体制的各阶级、群体顺利纳入宪政体制的重要力量;而作为宪政对立面的独裁政治的出现,则根源于一些人坚持其天启信仰,拒绝向对立学说、观点做任何妥协,并设法将其信仰强加于人。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