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 文献 文字记录 《史记·秦始皇...

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

文献

文字记录

《史记·秦始皇本记》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御史)

《汉旧仪》

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

《通典》

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史

《汉书·百官公卿表》

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

 

 

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

B. 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

C. 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

D. 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

 

C 【解析】表中四段材料并不能说明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故A错误;“遣御史监三辅郡……刺史,掌奉诏条察州”也不能说明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故B错误;四段材料都反映了秦汉时派官对地方监察,说明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故C正确;材料也不能表明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故D错误。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元朝行省实行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相结合。圆议连署制下,数名行省正官共同议政决策,“事从公议”。分领制指“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四大职事由正官分别执掌。这种权力运作方式

A. 着眼于集体议政监督皇权

B. 保障行省正官独立行使军政权力

C. 继承了唐代三省运行机制

D. 体现了行省正官之间的分权制衡

 

查看答案

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权知州事”,以表示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并规定“三岁一易”。这表明当时

A. 地方武将统兵导致割据

B. 中央政府有效制约地方

C. 西北边境威胁得到解除

D. 事权分割导致冗官严重

 

查看答案

下表是西汉到南北朝时期地方州那县的数量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时间

州数

郡数

县/侯国数

西汉末

13

103

1585

东汉中叶

13

105

1150

西晋

19

173

1232

南北朝初期

38

313(加镇20)

1376

南北朝末期

275

663

约1500

 

 

A. 藩镇割据现象严重

B. 郡国制盛行

C. 中央集权加强

D. 地方制度更替频繁

 

查看答案

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曾以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为题,从政治文明的高度,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史论结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同时,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

A.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B.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

C.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

D.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查看答案

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

A.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B.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