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殷商晚期,商王的配偶逐渐有了妻妾之分。在此基础上,西周将其进一步严格化,并将其由...

殷商晚期,商王的配偶逐渐有了妻妾之分。在此基础上,西周将其进一步严格化,并将其由天子、诸侯推广到卿大夫、士等各级贵族阶层。这一变化

A. 强化了天子权力

B. 有利于加强政权稳定性

C. 降低了女性地位

D. 标志着贵族政治的形成

 

B 【解析】商王等各级贵族的配偶逐渐有了妻妾之分,有利于实行宗法制的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维护政权的稳定性。故答案为B项。A、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贵族政治早已形成,排除D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偏居江南一隅的东晋政权,从一开始就由于内部矛盾无法调和而动乱频仍。在这些动乱中,琅琊王氏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王義之虽然出身在琅琊王氏,但很少以一家一族的利益为念。他多次拒绝王导要他到中央政府为官的建议。他愿意在地方上担任具体工作,以便为振兴东晋王朝建立一番功业。从晋成帝咸和九年(334年)起,大约有六年的时间,他一直在荆州的征西将军庾亮那里供职。庾亮反对王氏专制朝廷,与王导格格不入。然而王義之却能注意与庾亮融洽相处。他终于赢得了对方的信任,庾亮把他的职务从参军提升到长史。咸康六年(340年),庾亮去世。临终前,庾亮亲自上表称赞王義之的才能,建议成帝任命他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不久,晋成帝前后两次发布诏令,委任王義之任侍中和吏部尚书。因有违本意,都被王羲之一一谢绝了。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羲之所处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指出王羲之的可贵品质。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德军前参谋总长施里芬制定的计划是,利用德国兵力动员迅速的优势,先行击败法国,而后回头集中力量对抗俄罗斯。施里芬判断,俄罗斯落后的军事动员体制使得俄国至少需要6到8周才能完成对德国的军事集结。而在这段时间内,拥有毛奇时代主持修建的密集铁路网与高明的智慧,德国完全有能力迅速完成军事集结调动并打败法国。支撑欧洲的各支大军的热诚在1914年爆发,但在两年后开始低落下来。

凡尔登战役从1916年2月21日延续到12月19日,德法两国投入100多个师兵力,军队死亡超过25万人,50多万人受伤。有人这样描写:“这个304米高的小山坡被炮火从山顶抹平,在整个战斗期间矮了近8米,战场上全是弹坑、炸倒的树木和尸体。

——整理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军一战爆发前的施里芬计划。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凡尔登战役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德国人战争“热诚”低落的原因。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浙江定海公营电灯厂实行了民主改革,厂里立刻出现了崭新的气象。有一次,木炭车的纱包线脱掉了,机房间老师傅姚自来带病抢修,输电股劳动模范马贤图也赶来帮助,使全厂不致停电。去年三月,输电股工人提出要在一个半月内修好定海城倾斜电杆、电线。他们不怕风雨,日夜抢修,二十八天就胜利完成了任务。这样,每月减少了一千度以上的走电,加上电表修理费,为国家增产节约了三千万元。机房间工人在姚自来带头下,试用茶油代替润滑油成功,每月可节省六百万元。现在,全厂工人又修订了爱国公约和生产计划,保证不断提高技术,争取更大的成就。

——整理自1952年1月24日《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定海电灯厂民主改革的政治、经济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定海电灯厂民主改革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际经济秩序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重商主义时期(17~18世纪)

是国际经济秩序形成的第一个阶段,是欧洲民族国家之间相互制衡而形成的权力均势体系

“大英帝国时代”(19世纪~一战前)

总体结构由英国缔造,强调开放和相互依存,形成了英国一统天下的国际经济秩序

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初)

以美国为主导,确立了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建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

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20世纪70年代后)

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有所削弱,逐渐形成了由多种强势国家的货币充当世界货币角色的时代——牙买加体系(又称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的实质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延续

 

 

——摘编自刘笑瑜《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过程及决定因素》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一直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体制,地方监察机构和官员直属中央领导。自魏晋起,中央监察机构与行政机关分离,组成独立的监察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且不受其他行政部门的约束和羁绊。汉魏时一般通过察举考试的方式选用御史,至唐、宋、明、清,需进士出身方可担任御史。唐、宋、元的御史台和明清的都察院均为中央最高一级的衙门。如宋代监察御史自“宰相至百官,自三省至百司。不循法守,有罪当劾,皆得纠正”。隋仿汉代旧制,颁布了巡察诏条六条。唐玄宗时,专以察吏六条巡行监察地方官吏。

——摘编自唐海歌《承袭与变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二孙中山在“五权宪法”学说中就提出,主张吸收古代设立“专管弹劾底官”的经验,使监察权力独立。民国建立以后,依照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由议会掌监察,但是“议会本职,在于立法,以之监察,不独旷耗时日于行政之琐屑,抑且陷立法机关于政争之旋涡”,而且孙中山的后继者也没有完全按照孙中山的构想实施。北洋政府的平政院虽掌有监察职权,却根本没有监察的实权。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受国民党中央监督指导,依法律行使检察权。然而由于制度结构方面存在诸多不合理因素,加上该机制的操作主体出于自身或客观原因,未能完全承担起应有的责任,难以承载起反腐使命。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历代帝王重视监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监察制度新构想的特点,并对古代的监察制度与孙中山的监察构想分别作出简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