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古代史上,西方各国对中国的认识是支离破碎的,缺乏完整全面的认识,往往以对中国某一...

古代史上,西方各国对中国的认识是支离破碎的,缺乏完整全面的认识,往往以对中国某一具体事务的了解为基础,形成对中国的称谓。汉代时期西方对中国的称谓最有可能的是

A. “船国”

B. “丝国”

C. “瓷国”

D. “天国”

 

B 【解析】汉代时期中外贸易以丝织品为代表,故西方对中国的称谓最有可能的是“丝国”,故B正确;汉代中国没有“船国”的称谓,故A错误;汉代时期并不是以瓷器出口为主要特征,故C错误;“天国”也不是汉代中国的称谓,故D错误。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

A. 汉代江南地区

B. 唐代关中地区

C. 宋代太湖地区

D. 明代苏杭地区

 

查看答案

分析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历史现象因果关系搭配正确的是(    )

①铁器和牛耕——井田制瓦解     ②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洋务企业产生

③工业革命——鸦片战争     ④民族工业短暂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农业具有强大生命力,这是中华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华文明火炬长命不灭的主要奥秘之一。下图所示场景最早有可能出现于

《耕织图·耕图》【清】焦秉贞

A. 春秋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魏晋时期    D. 隋唐时期

 

查看答案

从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以来,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不是向大型、高效发展,而是逐步被改造得比较轻便灵巧。这说明古代农具

A. 已经达到定型阶段    B. 逐步走向停滞落后

C. 适应小农经济发展    D. 严重制约农业发展

 

查看答案

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上述材料表明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 B.十六国时期,商品经济有发展

C.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兴旺  D.南朝后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