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

材料二《傅畅自序》云:“时清定九品,以余为中正。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兄宣年三十五立为州都,今余以年少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

——《太平御览》

材料三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回答问题:

(1)材料一和二分别体现的是什么制度?它们有何共同特点?

(2)与上述制度相比,材料三所述制度有什么优越性?

 

(1)制度:世官制(官职世袭)和九品中正制。 共同点:封闭性、垄断性、注重血缘门第。 (2)优越性:公开、公平、公正、制度化,具有相对客观性。 【解析】(1)从材料“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中可以分析材料一是世官制度,材料“时清定九品,以余为中正”反映出材料二实行九品中正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种制度具有封闭性、垄断性、注重血缘门第的特点。 (2)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得出,材料三是科举制;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具有相对客观性,公开、公平、公正、制度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丞相是“百官之长”,为皇帝助手,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掌握军队……但实际上,自秦统一中国后,太尉一职并未任命任何人,只是虚设其位而已。……御史大夫掌“监察”,主要是监察“百官”,又为“副丞相”,实际作用是牵制丞相……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1)据材料一,秦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之间形成了一种什么关系?这些措施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在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部门官员的意见,试评述此举的意义?

 

查看答案

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对这段材料理解中“军机房”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因军事需要而设置

B. 参与国事决策

C. 提高了行政效率

D. 由皇帝的亲信组成

 

查看答案

“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直接原因是明代

A. 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B. 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C. 废宰相权分六部

D.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查看答案

杨宁一先生在《历史学习新视野》中说:“元代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体制,无论是两级制还是三级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隙过大的缺陷。而元代行省既是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又具有中央派出机构的特点……使全国的的行政体制基本上做到了上下结合,浑然一体”。杨宁一先生在这里主要是说

A. 行省合理地划分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

B. 行省是中书省派出的行使地方行政权力机构

C. 行省有效地弥补了中央与地方的空当

D. 行省的设立是为加强对地方军事控制

 

查看答案

“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番归于临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有关宋代上述做法的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 有利于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

B. 目的是为了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

C. 造成地方政府权力过小

D. 导致地方政府人浮于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