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丞相是“百官之长”,为皇帝助手,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丞相是“百官之长”,为皇帝助手,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掌握军队……但实际上,自秦统一中国后,太尉一职并未任命任何人,只是虚设其位而已。……御史大夫掌“监察”,主要是监察“百官”,又为“副丞相”,实际作用是牵制丞相……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1)据材料一,秦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之间形成了一种什么关系?这些措施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在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部门官员的意见,试评述此举的意义?

 

(1)关系:相互分权,相互牵制. 目的:把中央的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 (2)包括了中书省、门下省长官的意见。 意义: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且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考查秦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之间的关系和秦朝三公九卿制实行的目的;唐代宰相的官职。 (1)第一小问的关系,依据材料一“丞相是‘百官之长’,为皇帝助手,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掌握军队”、“御史大夫掌‘监察’,主要是监察‘百官’,又为‘副丞相’,实际作用是牵制丞相”可知,其关系是相互分权,相互牵制。第二小问的目的,结合所学可知,其目的是把中央的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 请在此填写本题解析! (2)从材料“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中可以分析第一小的答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且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对这段材料理解中“军机房”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因军事需要而设置

B. 参与国事决策

C. 提高了行政效率

D. 由皇帝的亲信组成

 

查看答案

“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直接原因是明代

A. 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B. 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C. 废宰相权分六部

D.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查看答案

杨宁一先生在《历史学习新视野》中说:“元代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体制,无论是两级制还是三级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隙过大的缺陷。而元代行省既是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又具有中央派出机构的特点……使全国的的行政体制基本上做到了上下结合,浑然一体”。杨宁一先生在这里主要是说

A. 行省合理地划分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

B. 行省是中书省派出的行使地方行政权力机构

C. 行省有效地弥补了中央与地方的空当

D. 行省的设立是为加强对地方军事控制

 

查看答案

“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番归于临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有关宋代上述做法的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 有利于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

B. 目的是为了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

C. 造成地方政府权力过小

D. 导致地方政府人浮于事

 

查看答案

中唐以来,“道”是以监察和军事合成的,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号令自出,以相侵击,掳其将帅,并其土地,天子熟视而不知,反为和解之”。这种现象造成的结果是

A. 逐渐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B. 直接引发唐末农民战争

C. 使地方凌驾于朝廷之上

D. 导致北方边患日益严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