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而有强国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1)根据材料,加以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措施。

(2)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

 

(1)实行什伍连坐制;奖励军功;重农抑商;实行县制;废除井田制;统一度量衡。 (2)略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措施以及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归纳能力。 (1)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措施,材料中的“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说明实行什伍连坐制;材料中的“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说明奖励军功;材料中的“为田开阡陌封疆”说明废除井田制;材料中的“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说明重农抑商;材料中的“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说明实行县制;材料中的“平斗桶权衡丈尺”说明统一度量衡。 (2)根据材料中的“民以殷实,国以富强”“倾邻国而雄诸侯”,说明材料二、三均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摒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魏之衰弱,实肇于此。

——马端临《文献通考》

材料二洛阳之汉化愈深,而腐化乃愈甚,其同时之代北六镇保守胡化亦愈固,即反抗洛阳之汉化腐化力因随之而益强。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材料三凡历史上有一番改进,往往有一度反动,不能因反动而归咎改进之本身;然亦须在改进中能善处反动方妙。魏孝文卒后,鲜卑并不能继续改进,并急速腐化,岂得以将来之反动,追难孝文!

——钱穆《国史大纲》

(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改革导致“魏之衰弱”的理由。并指出材料二孝文帝改革带来的问题。

(2)材料三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与材料一、二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查看答案

《战国策》记载,赵国谋得秦人围攻的上党之地后,秦、赵两国处于临战状态。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在平阳君赵豹看来,秦国强大的原因,不包括

A. 秦国采用了先进的牛耕技术

B. 秦国军粮水上运输极为便捷

C. 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 秦国法令严厉,行政效率高

 

查看答案

梭伦“按财产估价把人民分成四个等级.……指定以相应的官职……至于列在日佣等级的人,他只允许他们充当民众会和法庭的成员。”“与四个等级的划分相适应,分配不同的兵役义务:每个等级的公民都有自备武装服兵役的义务,第一二等级充当骑兵……”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关于对梭伦改革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雅典人可以按照财产的多寡享受一定的民主权利

B. 按照财产划分等级,是对从前按照血统和门第划分等级的否定

C. 体现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思想

D. 这项改革对氏族贵族是一个打击

 

查看答案

恩格斯在论梭伦改革时,曾经写道这样,在宪法中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私人所有制。……有产阶级既开始获得了势力,于是旧的血缘亲族关系的集团就开始被排斥了;氏族制度又遭到新的失败。恩格斯所评论主要是指(  )

A. 颁布解负令”    B. 建立四百人会议

C.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D. 鼓励发展工商业

 

查看答案

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

A. 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

B.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 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D. 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