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摒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魏之衰弱,实肇于此。

——马端临《文献通考》

材料二洛阳之汉化愈深,而腐化乃愈甚,其同时之代北六镇保守胡化亦愈固,即反抗洛阳之汉化腐化力因随之而益强。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材料三凡历史上有一番改进,往往有一度反动,不能因反动而归咎改进之本身;然亦须在改进中能善处反动方妙。魏孝文卒后,鲜卑并不能继续改进,并急速腐化,岂得以将来之反动,追难孝文!

——钱穆《国史大纲》

(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改革导致“魏之衰弱”的理由。并指出材料二孝文帝改革带来的问题。

(2)材料三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与材料一、二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1)理由:急于汉化,导致矫枉过正;崇文鄙武(重文轻武),削弱北魏军力。带来的问题:汉化的鲜卑贵族日益腐化堕落:鲜卑民族内部出现分化。 (2)最大不同:用辩证和发展的视角评价孝文帝改革,比较客观公允。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本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能力,涉及到两个小问,从而,本问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关于第一小问,主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把握材料一信息,分析认知。关于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二,注意把握住“鲜卑贵族的日益腐化堕落以及鲜卑民族内部出现分化”即可。 (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给予正确认知和解读的能力。本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认知以及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根据题干“最大不同”要求,从立意上来看,材料三与材料一、二,明显不同,材料三对孝文帝改革总体上持肯定态度。因此,在作答的时候,要注意把握住材料三关于孝文帝改革评价的“辩证和发展的视角”立意,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战国策》记载,赵国谋得秦人围攻的上党之地后,秦、赵两国处于临战状态。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在平阳君赵豹看来,秦国强大的原因,不包括

A. 秦国采用了先进的牛耕技术

B. 秦国军粮水上运输极为便捷

C. 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 秦国法令严厉,行政效率高

 

查看答案

梭伦“按财产估价把人民分成四个等级.……指定以相应的官职……至于列在日佣等级的人,他只允许他们充当民众会和法庭的成员。”“与四个等级的划分相适应,分配不同的兵役义务:每个等级的公民都有自备武装服兵役的义务,第一二等级充当骑兵……”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关于对梭伦改革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雅典人可以按照财产的多寡享受一定的民主权利

B. 按照财产划分等级,是对从前按照血统和门第划分等级的否定

C. 体现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思想

D. 这项改革对氏族贵族是一个打击

 

查看答案

恩格斯在论梭伦改革时,曾经写道这样,在宪法中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私人所有制。……有产阶级既开始获得了势力,于是旧的血缘亲族关系的集团就开始被排斥了;氏族制度又遭到新的失败。恩格斯所评论主要是指(  )

A. 颁布解负令”    B. 建立四百人会议

C.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D. 鼓励发展工商业

 

查看答案

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

A. 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

B.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 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D. 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查看答案

从今天的历史角度来看,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值得肯定,主要是由于

A. 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B. 顺应了时代潮流

C. 加快了民族融合

D. 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