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表为清朝前期对明末东林党评价的不同观点。据此能够被认定的事实是 观点 出处 不...

下表为清朝前期对明末东林党评价的不同观点。据此能够被认定的事实是

观点

出处

不有东林,乾坤崩塌久矣!东林岂亡明者?攻东林者亡之也

汪有典《史外》

(东林)以道学之名号召天下。凡生长其地、官游其地者,或实意仰高,或葛藤相绊而靡然从之,门户之名立矣。遥制朝绅,迫挟台辅,夷跖唯其所造。复有一二奸雄彼此借资,门户之威炽矣

许重熙《宪章外史续编》

虽(东林)宪成等主持清议本无贻祸天下之心,而既已聚徒,则党类众而流品混,既已讲学,则议论多而是非生。其始不过一念之好名,其究也流弊所极送祸延宗社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A. 明末政治腐败党争剧烈

B. 内阁制度导致阉党乱政

C. 清初启蒙思想初步发展

D. 宋明理学被统治者认可

 

A 【解析】“东林”属于明朝东林党;“复有一二奸雄彼此借资,门户之威炽”说明宦官掌权混乱,“流弊所极遂祸延宗社”说明东林党危机统治,故A正确;内阁掌权材料没有说明,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党派之争,不是思想启蒙,C错误;理学思想不是表格论述主旨,D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宋儒扫除汉唐传注之学,弃传求经,通过研究经典“本文”,直接探求圣人“本意”、经典“本义”,发掘经典中所蕴含的儒学价值,“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这反映出宋儒

A. 否定传统经学

B. 重申儒家义利观

C. 批判周孔之道

D. 强调主体意识

 

查看答案

据《唐六典》记载,唐代开元年间推行了“变造”制度,“凡金银、宝货、绫罗之属,皆折庸调以造焉”,即把庸调(唐朝前期的赋税制度)所收之布帛,折变成白银等轻货,运到京城国库。由此可知,“变造”制度

A. 肯定了白银的货币地位

B.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 提高了政府赋税标准

D. 造成了国家财政困难

 

查看答案

西周幽王废掉申后及太子宜臼,立褒姒及其子伯服,申后之父申侯遂联合缯侯和大戎各部举兵,杀了周幽王,立宜臼为周平王。虢公輪联合戎狄,拥立宜臼之弟姬伯服,是为周携王,与周平王相互对抗。后晋文侯帮助周平王攻杀周携王,但因周平王负有弑君杀父的恶名而不得诸侯朝见。这些事件表明

A. 王位继承兄弟相传

B. 社会政治思想解放

C. 周代王权逐渐衰微

D. 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

材料三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

(2)结合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体制”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以后宰相制度进入衰亡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处于欧洲上升时期的人们,对黄金的渴望近乎到了癫狂。仅1545~156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5500公斤,白银246000公斤,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了无可争辩的运输队,而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

——方舟《从海洋开始人生的冒险家们》

材料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量贵重金属的涌入对欧洲社会的发展、变化产生的影响。“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的含义是什么?

(2)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相比,材料二所反映的英国殖民政策有何显著不同?这种变化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