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孙中山在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身处十分穷困之时,仍然相信“中国是...

孙中山在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身处十分穷困之时,仍然相信“中国是可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度,这个国度应用来作为社会主义政府的典范”;并呼吁国际社会党执行局,协助他“把中国建立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材料表明

A. 孙中山深受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影响

B. 不断失败导致孙中山转向社会主义

C.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只是权宜之计

D. 孙中山吸收世界先进思想为我所用

 

D 【解析】A.孙中山深受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影响 B.不断失败导致孙中山转向社会主义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只是权宜之计 D.孙中山吸收世界先进思想为我所用 1913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还未发生,A项排除;材料中“社会主义”体现了孙中山对民生的关注,他一直是资产阶级革命家,未转向社会主义,B项排除;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孙中山民权主义的奋斗目标,并非权宜之计,C项排除;材料反映出孙中山吸收社会主义思想,关注民生,思想与时俱进,D项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辛亥革命以后的政治精英,引入了多党竞争的议会民主制度。当时中国出现了三百多个政党,各党派运用自己的政治资源,不遵守游戏规则,在议会中进行权力博弈,最后出现了总统独裁,多元民主政治失败。这说明

A. 议会民主制度弊端丛生

B. 多党并存必然会导致无政府状态

C. 辛亥革命导致中国政治败坏

D. 中国社会缺乏法制传统

 

查看答案

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称赞他是“一个为天下服务的大政治家”“把进化和进步的思想、全世界都在风起云涌的思想,同中国的古典传统结合起来……领头打开了一个现代的突破口”。他称赞的是

A. 康有为

B. 孙中山

C. 毛泽东

D. 陈独秀

 

查看答案

甲午中日战争前两年,军机处章京陈炽在《庸书》中说琉球、越南、缅甸,其亡不旋踵也;日本,变法者也,而至今存也,强且富焉;暹罗、朝鲜,欲变而末变者也,其势岌岌然如不终日。下列属于继承和发展了他的这一思想主张的是

A. 商战

B. 自强求富

C. 师夷长技以制夷 

D.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查看答案

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工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洋务运动抵制了西方的侵略          B.受人凌辱指的是中国甲午战败

C.体现了挽救民族危机的愿望          D.作者认识到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 

 

查看答案

“故自昔惟意大利亚足以纲纪西洋,自意大里(意大利)裂为数国,教虽存而富强不竞,于是佛郎机(法兰西)英吉利代兴。而英吉利尤炽,不务行教而专行贾,且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岛夷。”这段材料表明魏源的观点是

A.重视商业                  B.重视宗教的作用

C.重视军事实力              D.重视向西方学习技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