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5世纪末,下图中国家卡里库特国王请某位航海家转交给一封信,同意与葡萄牙人进行商...

15世纪末,下图中国家卡里库特国王请某位航海家转交给一封信,同意与葡萄牙人进行商品贸易,但是要求他们带着金银、珊瑚和红呢绒来换取肉桂、丁香、胡椒等。这位航海家是

A. 迪亚士

B. 达·伽马

C. 麦哲伦

D. 哥伦布

 

B 【解析】图中的卡里库特位于印度,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海家是达伽马,故B项正确;迪亚士只到了好望角,故A项错误;麦哲伦和哥伦布代表的是西班牙,故CD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从中世纪以来,在西欧就流行着一个传说:祭司王约翰是东方一个强有力的基督教君主。西欧的基督徒梦想和这位君王建立联盟,以便共同攻打穆斯林的势力。热心航海事业的葡萄牙亨利王子的动机除了企图夺取香料贸易之外,便是与东方的祭司王约翰联盟,发动一次新十字军运动。这则材料可以用来佐证

A. 东西方有着相同的宗教信仰

B. 宗教改革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动力

C. 地理大发现中的宗教动因

D. 建立宗教联盟是地理大发现的根源

 

查看答案

“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最区大的器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道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这说明了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 新航路开辟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动

C.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因

D. 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和社会根源

 

查看答案

历史--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887年,钱玄同出生于浙江湖州一个世代书香门第的家庭,20岁时,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与章太炎、秋瑾等革命志士交往,次年加入同盟会。29岁起,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处任教,是当时著名的国学大师、语言文字学家。“五四”时期,他积极倡导文学革命,为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钱玄同在诸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除了自身努力之外,还与其家族文化的传承有密切关系。他的家藏一是越钱氏家族迄夸为止还遵从着祖训,家族每一个孩子出生,全家都要诵读《钱氏家训》,这个家训已经流传了 1000多年:“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利在一时不谋也,利在万世必谋之;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不可有愧于圣贤;子孙虽愚,诗书必读,勤俭为本,忠厚传家,乃能长久”。通过家训的形式传于后世,哺育和滋养了一代代钱氏子孙,钱氏家箍英才之多且绵延不绝,光彩夺目。自宋以降,直至明清,钱家历朝历代皆有俊杰,很多状元、进士出身钱门。进入现代和当代,钱氏英才,如同井喷一般,成群站队而来:钱均夫、钱基博、钱穆、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钱锺书、钱钟韩、钱学榘、钱其琛等众多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和学者,皆出钱门,阵容庞大,蔚为壮观,形成了著名的文化家族。古人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而钱氏家族于千奈年间生生不息,与其家族文化的传承与认同有很大关系。

                                    ——据马建光《钱氏家族英才辈出的文化密码》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钱玄同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钱氏文化家族兴盛的因素。

 

查看答案

材料:1969年,勃兰特成为联邦德国总理,开始推行“新东方政策”。该政策发端于1961年的柏林墙事件,他曾在回忆录中说,建立柏林墙“这一天的经历对我以后岁月中的政治考虑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当时任西柏林市长的勃兰特,深切地感受到在核时代坚持对抗的严重危险性,因此,他提出了“两个德国,一个民族”的理论,主张首先应该缓和两德的关系,开展人民之间的接触,然后才能考虑德国的重新统一问题。1963年该政策初具雏形,1970年8月12日,联邦德国与苏联签署了《莫斯科条约》:条约规定:两国同意互相放弃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胁并承担义务,只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承认欧洲现存边界不可侵犯。西德声明该奈约不违背西德今后在和平的环境中重新统一德国的目标。1970年联邦德国与波兰也签订了类似的条约,1971年9月《四国柏林协定规定》:四国保证不再西柏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西方三国承认西柏林不再是联邦德国的组成部分。苏联(含东德)则承认西柏林在经济、社会和法律制度上实际归属联邦德国;联邦德国与西柏林之间的公路、铁路和水路过境交通应该通行无阻。1973年两个德国同时加入联合国,同年12月,联邦德国与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保加利亚也建立了外变关系。

——摘编自齐世荣、吴虞谨《世界当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勃兰特实施“新东方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朝代,“大部制”曹几度变迁,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可称为中国古代“大部制”改革的典范。唐代正式确立了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执行的中央“三权分立”体制。三省制下中书、门下意见相左时,可以由政事堂作为中央最高决策机关统一协调决策。三省长官既各自统领本省政务,又以宰相身份联袂入朝,在政事堂轮流秉笔决事,共议国政,通过“联席会议”的形式将三个职能不同的机构整合为一个统一高效的中枢系统。隋唐时的“六部”是从魏晋时“六官”改革而来,即吏部、民(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大部委”,秦汉时“丸大部委”(九寺)被缩减掉3个,一直沿袭到清朝。李世民当皇帝时启动的“大部制”改革,机构精简最彻底。时由开国宰相房玄龄主持,整个中央机构官员编制位为640员,只有隋朝的四分之一多一点。可见,  “三省六部”制明显优于“三公丸卿”制,大唐盛世与政体的先进不无关系。

                      一  据杨峰飞《三省六部制当今大部制改革的借鉴价值与现实启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大部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大部制”改革的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